■ 首席记者 肖干
通讯员 周建军 实习生 强曼琳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淮北高新区聚焦目标任务,抢抓战略机遇,主动担当作为,深入推进产业升级,形成陶铝新材料及装备制造、锂电新能源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三大主导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良好态势,综合实力实现高质量跨越式提升。
——这十年,高新区经济发展稳进提质。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0.3%;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33.2%;市场主体是2012年的7倍,达到1107户。国家、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从无到有,增长至39家,其中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由2012年的6个增至2021年的27个。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54件增加至358件,增长6.6倍。坚持科技创新,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新体系加速形成。制造业由过去传统的纺织服装、矿山机械为主调整为以陶铝新材料(铝基高端金属材料)、锂电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产业为主导,不断向“两新”方向发展。与十年前相比,高新技术企业由2家增加到49家,增长23.5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速29.4%。尤其是近三年,高新区实施“3510”攻坚计划,主攻三大主导产业,创新产业链招商,“双招双引”成效显著。成功引进总投资50亿元的银邦铝业、中比新材料、中科锂电,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国轩新能源、理士新能源、锡州机械、华孚智能纺纱产业园等一批投资体量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推动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年平均增长15.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1.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40.3%。
——这十年,高新区园区建设日新月异。园区实现“九通一平”,项目承载能力大幅提升,产城融合不断深入。园区供电线路从40公里增至120公里,供热管网从0增至40公里,道路从50公里增至90公里,标准化厂房从7万平方米增至107万平方米,雨污水及给排水管网从100公里增至310公里。园区建成两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6万吨。总投资23.7亿元建设科创中心、邻里中心、启航广场以及园区综合服务中心等配套项目,引进打造金鹏中国印等宜居项目,有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进程,为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打造人才积聚高地提供有力保障。
——这十年,高新区深化改革步伐不断加快。扎实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破原有机构性质和身份界限,推行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极大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推行“管委会+公司”改革,成立“高新投”公司,推动国资国企成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打造“红心智汇港”党建品牌,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设立企业服务中心,完善代办服务机制,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流程,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全程“一个窗口”办理,全部实行标准地出让,实行“清单+告知承诺制”,做到项目“入园即开工”。在全省领先完成区域评估改革,进一步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下一步,淮北高新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全面落实省市“一改两为”大会精神,深入开展“找差距、改作风、强担当、争先进”专项行动,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加大“双招双引”力度,优化服务质量,加快园区建设,强化要素保障,建立完善常态化政企沟通渠道,切实解决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更多困难和问题,埋头苦干、担当作为,上下齐心、跨越赶超,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千亿级园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奋力跻身全省第一方阵,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淮北作出高新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