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研究室
为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两个加快”重要部署,市政协紧紧围绕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课题,深入开展调研,查找短板弱项,提出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一)工业发展稳步前行。202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实现518.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9.8%,较“十三五”末(37.7%)提高2.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30.6%)9.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全市共有规上工业企业665家,全国500强企业2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1家,引进金浦新能源、皖能综合能源基地等超百亿元项目4个,银邦科技、金派克电池等超50亿元项目8个。
(二)产业转型步伐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改升级,2022年实施技改项目248个,技改投资增长22.3%,居全省第9位。构建“五群十链”现代产业体系,2022年 “十链”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60.9%,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省级战新基地产值分别增长25.6%、8.7%,居全省第3位、第8位。2020年以来,虽然原煤产量逐年递减(分别为3779.9万吨、3551.4万吨、3328.8万吨),但是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接续产业形成多极支撑,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加速提升(分别增长4.7%、7.9%、17.6%)。
(三)数字赋能扎实推进。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2年底,累计建成5G 基站2484座,比计划提前一年实现城区、工业园区 5G 网络全覆盖。提升工业大数据处理能力,投资2.5亿元建设淮北大数据中心,具备1200个机柜承载容量。深化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截至2022年底,华孚时尚、淮矿股份入选全省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淮北矿业等3家企业智能制造应用项目入选省级5G+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
(四)绿色低碳深入实施。加快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近三年,全市累计实施节能技改项目80多项,年节约标煤50多万吨。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供应链企业2家、绿色产品25个,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1家,濉溪经济开发区获评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4.43%。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2022年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100.15万千瓦,同比增长22.1%。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结构还需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仍然偏重。采矿和电力两大行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仍然较高,且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呈现递减趋势。2022年,我市制造业增加值占比42.7%,较上年(49.2%)降低6.5个百分点。税收主要依赖传统产业。2022年,酒、饮料行业(占比37.1%),煤炭等燃料加工业(占比17.2%,不含煤炭开采),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比13.6%)3个行业税收占制造业税收比重67.9%,传统制造业税收占比较高。
(二)绿色低碳发展仍然压力较大。传统产业能耗占比较大。2022年,电力、煤炭和炼焦3个行业能耗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84.8%。其中,电力行业能耗占比62.33%,增加值仅占规上工业比重8.2%。部分行业污染物排放量高。 2022年,电力行业的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占总排放量65.95%、52.46%和58.99%,其次为砖瓦窑、水泥行业。
(三)创新动能尚需加速激发。研发投入不足。部分企业只在我市设立产业化生产基地,没有研发或研发机构设在外地,还有一些企业虽设立研发机构,但规模较小。新兴产业支撑不强。2022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为158家、291家,分别占全省2.65%、1.91%;战新产业产值仅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26.4%,低于全省15.2个百分点。数字化转型不快。全市仅有省级智能工厂6家、数字化车间27个,分别占全省3.4%、3.1%。部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动性不足,存在不想转、不会转、不敢转的问题。
(四)园区建设发展依然有待加强。产城融合不充分。部分园区人才公寓、邻里中心、供热管网、物流仓储中心等生活性、生产性服务设施尚不完善。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目前全市规模超50亿元工业企业仅4家,园区内只有2家。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不高。土地供给既存在总量不足问题,又存在结构性低效错配问题。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平均亩均税收仅10.81万元/亩。
三、对策建议
(一)促进科技创新,激活新型工业化内生动力。一是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建立健全“企业出题、能者解题、市场阅卷”的科研项目立项和实施方式,激发创新活力和效率。探索试行“科技创新券”政策,鼓励使用创新券购买科技创新服务,按比例兑现补助资金。二是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努力实现“五群十链”全覆盖。加快安徽科技大市场淮北分中心建设,汇聚发布重大科技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促进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三是探索建立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统筹我市高校院所、产业链头部企业和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人员,兼顾联系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二)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工业化快速突破。一是以技术创新助推高端化。推动铝板带、纺纱、橡胶等初级产品继续向精深加工升级,提高高端产品供给水平。引导矿山机械等行业加快技术改造,大力推进“机器换人”,积极采用水刀、激光切割、机器人焊接等新工艺、新设备。二是以工业互联网助力智能化。加快建设淮北“工业大脑”,推动煤炭开采洗选、建材、纺织、食品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探索合同服务管理模式,以转型后的收益支付服务商前期投入和合理利润,降低企业转型成本。三是以先进工艺推进减量化。进一步推动火力发电行业深化“三改联动”,引导小型砖瓦窑厂等工艺落后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做优,采用先进工艺和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三)瞄准新兴产业,抢占新型工业化前沿高地。一是在优势产业上重点突破。摸清“五群十链”产业现状,对铝基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等契合省对皖北定位且基础厚实的产业,集中优质资源、坚持重点突破;对纺织服装、新型建材、医药健康等“缺链”“弱链”产业,加强引导培育,着力补链强链。二是在动能转换上持续发力。优化招商引资考核方式,对引进战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提高考核权重。推动金浦新能源、银邦科技、碳鑫科技60万吨乙醇等重大项目尽快建成达产,加速补齐战新产业短板。三是在产业布局上抢占先机。积极布局大数据、信息技术、生物科技、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配套等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基础性的产业,不断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强化企业引育,打造新型工业化攻坚主力。一是强力招商引资扩增量。加强产业投融资政策培训,加快打造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的投行化、专业化招商团队。建立科创“飞地”招商平台,让更多项目“孵化在外地、转化在淮北”。二是做实梯度培育强存量。扎实推进创新型中小企业、省专精特新企业、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灯塔工厂”“六企共育”,营造既有大树、又有灌木小草的企业“热带雨林”。三是争创名优品牌拓市场。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实现产品价值链后端增值,全面提升“淮北制造”品牌美誉度、市场占有率。四是提升园区实力强支撑。深化开发区“管委会+公司”改革,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建设,进一步完善生产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加快推进各开发区与沪苏浙城市开发区合作共建,大力承接高科技产业、新兴产业转移布局。盘活低效闲置用地,优化“亩均论英雄”指标体系,落实差别化政策。
(五)推进绿色转型,守牢新型工业化生态底线。一是降低“含碳量”。落实“双碳”战略,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加大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节能技术改造。探索数字能源工业互联网在高耗能行业应用,提升综合能效水平。探索实施“工业碳效码”,通过碳效智能对标,制定整治提升计划。二是增加“含绿量”。加快实施绿色制造,促进行业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化转型,创建一批绿色工厂。积极开展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创建,打造能效标杆企业。加强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培育绿色循环经济。三是提升“含金量”。优化工业能源和原料结构,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积极争取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竞争性配置并网规模指标,壮大新能源装机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清洁能源、工业环保领域的绿色信贷支持。
(执笔人:郭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