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办公室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我省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重大机遇,提出将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系统部署推进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全面发展。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促进新能源汽车产销衔接,助力我省打造新能源汽车强省,近期,市委办公室,围绕淮北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领域开展调研,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居全球第一。同全国、全省一样,淮北市新能源汽车消费也迎来高速增长,2022年全市限额以上新能源汽车实现零售额11380.5万元,同比增长697.9%;2023年前5个月的零售额已超过2022年全年。
但整体来看,我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存在规模总量偏小、品牌车型结构较为单一、市场环境不优等不足。从保有量上看,截至2023年6月,全市汽车总量401367辆,其中新能源汽车9998辆,占比为2.5%,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从销售额上看,2023年前5个月,全市限上汽车类零售额12.3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1.1亿元、占比仅为8.9%。从品牌上看,我市高端车型偏少,消费层次偏低,畅销品牌多为十万元以下车型。由此可见,我市新能源汽车市场空间尚未完全打开、需求尚未完全释放,推广应用亟需进一步加强。
二、存在问题
(一)汽车流通环节存在堵点。市场培育滞后。淮北新能源车市场起步相对较晚,比如,2023年5月份,我市新能源汽车销量前三甲的比亚迪海洋、比亚迪王朝、广汽埃安,共占据当月7成新能源汽车销售份额,但均于2022年才进驻淮北。另外,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等热门品牌均未在淮北布局,消费者选择受限。展销水平不高。我市对汽车销售市场建设缺少统筹整体规划,相山区寇湾汽车城企业集聚度高、人气较旺,但该市场规划布局不够合理,发展空间严重受限;烈山国购汽车城入驻企业少,客流量不足,难以发挥集聚效应。另外,我市举办的汽车展会层次偏低,缺少专业活动策划、会展运作和现场服务,吸引力不足。
促消费举措和成效有待优化提升。2023年5月,我市投放500万元消费券促进汽车消费,当月新能源汽车销售额大幅增长,拉动全市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3.3个百分点,7月我市又投放150万元,但与滁州、淮南、马鞍山等市相比,我市投放汽车消费券金额还有差距。综合来看,我市汽车零售价格相较周边城市,优势不明显,如不及时改进优化促消费举措,将导致更多消费外流。
(二)充(换)电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数量不多。截至2022年底,全市建成各类充电桩1100个,车桩比为6.78:1。2023年上半年,我市又新建了一批充电基础设施,目前车桩比2.83:1,但与省定目标要求和快速增长的充电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分布不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缺少科学规划,快慢充配比不合理,充电设施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其余区域特别是农村地区建设不足,不利于推广新能源汽车下乡。管护不足。目前除市、县区平台公司外,多家市场主体也参与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个别公司为抢占市场无序竞争,盲目布点建设,且建成后缺少有效管护,出现一些闲置率高、故障频发的“僵尸桩”。使用不便。当前,各家运营商都在打造充电服务平台,推出“相易充”“快来充”“淮优出行”等多款APP,但功能单一,彼此间信息不联通。个人充电桩安装使用方面:多数老旧小区没空装。部分老旧小区电网接近满载,无法满足充电需求;大部分老旧小区停车位数量少、面积小,没有足够空间安桩。有的新建小区不让装。个别小区物业公司以电容量不够、存在安全隐患等理由,或拒绝业主安装申请,或只允许使用物业公司供电,价格普遍较高;部分小区未配备公共充电停车位,没有固定车位的业主只能外出找“桩”。
(三)售后服务质效有待提升。专业维修网点较少。新能源车整车及零部件集成度相对较高,维护频次、费用与传统燃油车相比较低,部分经销商对售后维保重视不足,全市15个纯新能源汽车品牌中,仅有3家达到4S店标准。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因不同品牌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差异较大,我市新能源汽车维修保养、售后服务等专业技术人员存在缺口,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进入维保期,售后服务需求与能力不足矛盾将愈发凸显。
公共领域新能源替代率不高,未形成示范引领效应。市县(区)两级公务用车平台(不含镇、街道)自有车辆均为燃油车,第三方租用新能源公务车辆仅36辆。全市出租车、公交车、网约车新能源占比分别为17%、79.6%、20.3%,货运车辆中新能源车占比不足1‰。
三、对策建议
当前,新能源汽车销售市场正逐步由一二线城市转向三四线城市和乡村市场扩张。对此,建议我市抢抓当前一系列重大政策机遇、发展机遇,推动购买、使用、维保各个环节“全链条”优化,创造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良好环境。
(一)进一步搞活汽车流通。一是统筹谋划推动汽车销售市场更新改造。由市级有关部门指导修订完善寇湾汽车城和国购汽车城发展规划,布局建设集“展示、销售、体验、交付”等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综合体项目,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共同提档升级的良好格局。尽快招引更多知名新能源汽车品牌入驻,为市民购车提供更多选择,减少购买力外流。二是培育壮大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引导各品牌新能源汽车“走”出门店,“开”进商超、车站、公园等人流密集场所,鼓励发展“4S店+直播” 销售模式。提升汽车展会专业化运作水平,做好汽车文化与淮北旅游品牌结合文章。三是积极开拓农村新能源汽车市场。立足农村地区老龄化严重、消费层级偏低等实际情况,推广更多经济实用、适销对路车型。加大乡村电网改造升级投入,加快配电网增容提质,确保安全平稳充电。四是加密形式多样的促消费活动。围绕季节性消费热点和重要节假日,精准投放消费券,重点向新能源汽车倾斜,同步引导各品牌经销商配合推出让利活动,形成“政府补、企业让、部门推”联动格局。五是着力优化消费环境。加强行业监管,抵制虚假宣传、捆绑销售等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发展新能源汽车二手车市场,完善技术检测和评估体系,打通二手新能源汽车流通渠道,突破“易买难卖”困境。
(二)打造像加油一样便捷的充电基础设施。一是推动公共充电设施“供需匹配”。按照“科学布局、适度超前、创新融合、安全便捷”原则,加快推进《淮北市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23-2035)》落实。借鉴推行常州、合肥等地“1+4+N”全域充电模式,按照每区县建设1个全业态集中式充电示范站+4个骨干网络卫星站+N个场景充电站标准,实现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加大在公共领域配建力度,加快推动旅游景区、公路沿线、加油站等场所充电设施建设,更好满足市民充电需求。二是打通充电桩进小区“最后一米”。新建住宅小区及公共停车场车位100%预留安装条件;探索推行“临近车位共享”“社区分时共享”“多车一桩”等模式,逐步释放老旧小区更多充电车位。结合住宅物业管理“三大攻坚”行动,明确物业公司应主动配合业主安装充电设施,真正为业主安装充电桩提供便利。三是加强充电设施运行与充电价格监管。跟进对接我省建设的“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加快实现各类市场主体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利用监管服务平台,实时掌握各充电设施运行情况,督促运营商及时维修或更换“闲置桩”“僵尸桩”,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三)补齐售后维保服务短板。招引汽车维保行业连锁品牌在淮北布局,监督各经销商和维修服务网点严格执行《电动乘用车售后服务规范》,提高客户服务体验。进一步优化院校学科设置,采取“订单化”“定向式”培养方式,输出更多新能源汽车售后技术服务、营销管理等方面技能型人才。
(四)更好发挥公共领域新能源替代示范引领作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要求,除特殊专用车辆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新增和更新公务用车,原则上全部购置新能源汽车。加快推进公交、出租、网约、环卫、园林、驾培、消防等车辆新能源化。深入开展节能降碳宣传教育,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形成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新风尚。
(执笔人:邱宇翔、丁力、任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