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心理、动作及自然景物、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所进行的描写。描写人物时,我们不能依赖单一视角,而要有意识地通过三面透镜,不断地调整观察角度和焦距,捕捉有特色的信息。若观察角度过于单一,只从一个固定机位,用固定焦距看,人物形象只会干瘪无味。唯有运用“双焦镜”“遮光镜”“放大镜”来助力细节描写,才能凸显人物特质,使人物形象立体化、主题深刻化。
在《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作者臧克家就运用了这三面镜子助力人物细节描写,把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言行一致、无私无畏等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亮“双焦镜”,凸显个性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开篇两句就运用了“双焦镜”。所谓“双焦镜”,是指有两个焦点的透镜,观察对象时至少要找到两个不同的视角,观察到的信息可以互为补充,形成对比。臧克家用“双焦镜”瞄定“人家”与“我”两个视角,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内敛的特质凸显出来。
言为心声,这组对比鲜活、掷地有声的金句,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当然,这两句绕口令一般的话还有两个“焦点”需要大家注意,分别是“说”和“做”。而全文的叙述与描写,自然也都围绕它们展开。
二、用“遮光镜”,丰满人物
“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这句话用“遮光镜”看,可以复盘出哪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呢?“头发凌乱”“书桌零乱”是作者描述的本意吗?显然不是。作者借此想表达的是:文化复兴、民族振兴、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等。看似朴实无华的一句话,隐藏的信息却极其丰厚。闻一多先生的高贵品质就蕴藏在这一动人的细节描写中。
“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目不窥园、足不下楼、不动不响的闻一多先生,此时为什么一定要讲话,而且要讲个痛快?一直做了再说甚至做了不说的闻一多先生,给朋友写信“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油印物是什么?他最近做了哪些工作?为什么要特意请朋友传观?这些细节言有尽而意无穷,调动了读者的思维,使人物形象更立体、丰满。
三、用“放大镜”,聚焦真情
对特务,对躲在暗处的敌人,先生痛斥“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两个短句,两个叹号,铿锵有力。对昆明的青年,先生引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看似平静的叙述,其实喷涌着火山,激荡着真情——榜样示范,前赴后继,视死如归。
作者找到那些需要特别关注的细节,用“放大镜”聚焦。如“大骂特务”一节,添加了“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明知凶多吉少”“在群众大会上”的背景,嵌入“大无畏”“慷慨淋漓”等修饰语,声震天地。这一细节,聚焦了环境、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再现了闻一多先生伟大的英雄形象。再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作者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添加“起劲”“炯炯”等修饰语,选用“钻探”“攀”“射”等有表现力的动词,把闻一多先生孜孜不倦的学者形象展现得极有画面感和现场感。
细节描写是情节中一粒粒闪亮的珍珠,剥离它们,情节就不再连贯,人物就不再光鲜。细节描写的亮相方式其实有很多,如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相结合,用“外语动心神”秀出人物特质,添加修辞、标点等道具打组合拳等。
细节决定成败。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要多维度观察,多角度描写,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千人一面,这样,才能写出人物的神韵。
作者:张英红
来源:《作文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