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青 关庆荣
爱上一座城,或许是因为城里的一道靓丽风景、一段悠悠往事、一串韵动的旋律。这里,历史悠久、古韵厚重;人文荟萃、文韵多姿;热血激荡、红韵炽热;温良恭谦、礼韵流长;湖光山色、绿韵壮美……这里,就是韵动之城——淮北。
古韵承千年:展现历史底蕴
淮北,安徽省辖地级市,位于皖、苏、豫交界处。此地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远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生息繁衍。《诗经·商颂》曰:“相土烈烈,海外有截。”4000多年前,商汤十一世祖相土,建城于相山南麓,相山、相城由此得名。相城春秋归宋、战国为都、秦汉设郡,自此走上了两千多年作为国都郡治的繁华时期。
漫长的历史岁月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它们看尽了世间繁华,也见证了繁华落幕下的历史沧桑。
石山孜遗址是目前淮北地区发现时代较早的史前文化遗存之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山光秃秃的,没有植被覆盖,无土无木,山势陡峭,怪石凌厉,仿佛向谁倾诉着七千年前先民劳作的艰辛与喜悦。
临涣古城墙是我国目前唯一现存的镇级土城墙遗址,更是淮北悠久历史底蕴的具体象征。战国晚期,临涣是宋国的边陲小城铚邑,为防范楚国,宋国人在这里修筑了土城。今天古城墙用那饱经风霜的身躯,向我们讲述着曾经的惊心动魄,它记录了一段段渐渐被历史遗忘的过往,也镌刻着一个个久久难以释怀的心殇!
隋唐大运河柳孜码头遗址于1999年被发现,成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出土的石筑码头、唐代沉船、窑口陶瓷被誉为“中国运河考古的重大成果,填补了中国运河考古的空白”。2014年6月该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千年黄金水道的亮丽名片。
历史虽然渐渐远去,但是历史的印记无处不在,它们会带领我们在回顾历史的长河中凝聚力量,鼓舞我们继续奋力前行!
文韵绽光彩:尽显风骨之美
淮北人才辈出,人文荟萃。蹇叔、桓谭、嵇康、刘伶、戴逵、桓伊……漫步相城的历史长廊,似能见宽衣广袖,他们拱手执礼。风萧萧兮的那日,蹇叔的谏阻不被秦穆公采纳,悲戚的哭声仍在敲打世人,需有知人之明、识势之智。桓谭《新论》,可惜早佚,然幸存的孤篇《新论·形神》,足见智慧光芒。嵇康,古琴名曲《广陵散》已绝,“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铮铮文人风骨,让古往今来不为五斗米折腰者,为之倾心。“醉侯”刘伶,亦为“竹林七贤”之一,《酒德颂》品得人生百态。戴逵以擅长雕刻及铸造佛像闻名于世,为中国佛教雕塑的宗师。桓伊吹一笛《梅花三弄》婉转动人。
淮北不仅名人济济,还有丰厚的文化资源,这些茶文化、酒文化、民间曲艺等深深滋养着人们。
临涣棒棒茶,由临涣古泉水冲泡六安的红茶棒沏制而成。饮茶习俗始于明代,迄今有六百余年历史,常饮这种茶,有春生津、夏消暑、秋提神、冬生暖的奇特功效。当地茶馆经常人满为患,成为人们洽谈商贸、会朋聚友、干群互动、欣赏曲艺的场所。
淮北酿酒历史悠久,酒文化源远流长,口子酒更是名驰塞北、声震江南,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赞誉……翰林戴国士曾饮酒赋诗,写下了“橘徕疑楚泽,沽酒读离骚”的优美诗篇。明朝隐士任柔节以“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来赞美口子酒。
以淮北大鼓、琴书、梆子戏、坠子戏为代表的民间曲艺用最纯净的方式,唱出这方土地气势磅礴的历史风骨,它们传唱至今……
今日的淮北正从历史文化中不断汲取成长的养分,昂扬奋斗!
红韵催奋进:赓续前行力量
淮北是淮海战役主战场之一,是淮海战役总前委所在地,是整个战役的指挥中枢,也是伟大的“小推车”精神诞生地。
70多年前,在淮北这片红色热土,60万人民解放军面对80万装备精良的强敌,敢于战斗、不怕牺牲,纵横驰骋、横扫千军,在人民解放战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战争岁月的枪林弹雨中,淮北人民抬着担架,推着独轮车,顶着漫天的风雪,为人民军队运送物资、抢救伤员、架桥铺路,为夺取淮海战役的全面彻底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谱写了一曲人民战争的壮丽凯歌。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据统计,淮海战役期间,淮北地区共支援粮食近1700万斤,柴草3800多万斤,军鞋33.64万双,大车2.4万辆,土布3.2万尺,牲畜6.48万头,支前群众40万余人。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给予了战士们战胜一切敌人的勇气和力量,让人民军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是淮海战役胜利的力量源泉,人们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小推车”精神。“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2020年盛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再次重申。
70余载弹指一挥间,当年的炮火硝烟已被风雨涤荡尽净,但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造的淮海决战决胜精神和广大人民创造的“小推车”精神,却跨越无限时空,矗立在淮北人民心中,激励着我们在新征程上接续奋斗、勇往直前。
礼韵传文明:润物无声聚正能
当乐善好施、凡人善举成为一个城市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理念时,当诚实守信、尊老爱幼成为人们的行为自觉时,真善美的文明之花便会在这座城市悄然开放,满城芬芳。
淮北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道德传承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历史上就有二十四孝之一蔡顺“拾葚供母”的美谈。作为一座缘煤而建、因煤而兴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淮北人有着煤炭“燃烧自己、温暖他人”的特有品质,自1960年建市以来的开发与建设中,汇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为国家贡献了数亿吨的煤炭,形成了煤城特有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无私包容的奉献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精神历久弥新,熏陶着一代又一代淮北人。
35年来献血170多次,被称为淮北O型血“应急血库”的环卫工人周凤珍;闻疫而动,千里驰援,为湖北抗疫贡献力量的淮北市支援武汉医疗队……数以万计的志愿者正用实际行动,谱写着一曲曲服务社会、无私奉献的感人乐章。
在好人馆、好人主题公园内,这样的优秀人物还有很多很多……
这座不足200万人口的城市,上榜“中国好人”175名,好人占比名列安徽第一、全国前列。“淮北好人”已成为全国叫得响的城市文明品牌。
他们中有倾尽家产抢救革命文物,开办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的普通市民;有两赴青藏高原,为藏族同胞带去光明的援藏医生;有境外执勤突发疾病牺牲,奉献至生命最后一刻的人民警察……身份不同,职业不同,相同的是都拥有爱家爱国的真挚情感和向上向善的炽热情怀。
感动、影响、改变、实践。今天,崇德向善的精神已深深融入淮北人民的工作和生活中,成为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
绿韵润满城:煤城变美城
相山、泉山、南湖、绿金湖……处处涌动着绿色的生机。相看两不厌,是山;随心翻作浪,是水。有山,便有了厚德载物的宽广胸襟;有水,便有了自强不息的无限激情。有山有水的淮北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梳理着城市转型的思路,守护着山水生态的自然。
山有山的传说,水有水的故事。在这数不胜数的青山绿水间,白居易、苏轼、任文石、李心锐等众多文人雅士都曾放歌相城,“西自黄河东到淮,绿茵一千三百里” “相山翠嵂林神奇,岱岳为宗德亦奇” “崖悬渗水连云碧,峰锁香炉落日红” ……意境深远、令人神往。
因煤而兴的淮北,开始因煤而痛。在为国家贡献大量煤炭资源和电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疮口”和“伤疤”,“黑灰煤城”一度成为淮北人痛苦而尴尬的记忆。
面对生态之殇,淮北痛定思痛,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石头山上造林、垦荒修复、覆绿宕口、治理沉陷、整治村庄、绿色转型,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给出了铿锵有力的回答。“七步造林法”走向全国,采煤沉陷区治理PPP模式全国推介,采石宕口变成城市公园,美丽乡村宛如画中风景,“五群十链”呼之欲出。淮北实现了煤城变美城的华丽蝶变,向世人展示着“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壮美画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华环境优秀奖等众多“国字号”荣誉接踵而来,被誉为“建在风景里的城市”。
从古至今一路走来,我们和这座城市一起回忆,一起感动,一起激奋。如果你油然而生出一种面向未来挑战的使命感,那么,就让我们携手坚定地走下去,共同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幸福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