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胜利后,淮北地区(今淮北市现辖区域)相继解放。本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历史上多灾多难,贫穷落后,加之又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再次遭受严重破坏。淮北地区解放后,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恢复发展和生产,社会逐步稳定。
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1949年水灾发生后,人民政府全力救灾,积极开展生产救灾。组织农民进行各项副业生产,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增强了抗灾救灾的信心。洪水消退之后,人民政府迅速调来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帮助灾民恢复生产。从1951年到1952年,濉溪县进行土地改革,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和一些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迅速掀起劳动热潮。农民加大对土地的投入,促进了农村经济较快恢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都有较大提高。到1952年,濉溪县油料产量460万斤。农业生产的恢复和稳定发展,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农村出现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烈山煤矿的恢复和发展
1941年,日军把烈山煤矿的地面设施及矿用器材全部拆运到淮南。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烈山煤矿的生产一直没有恢复。1949年1月,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烈山煤矿回到人民的怀抱。12月20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同意宿县行政专员公署开采烈山煤矿。1950年3月,公私合营的烈山煤矿整理委员会在宿县成立,准备复工。当年,烈山煤矿开采无烟煤3530吨。1951年2月,烈山地方筹措豆饼3万斤,会同烈山煤矿股东在烈山煤矿中段开凿6号新井。
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淮北地区解放前,工业基础薄弱,只有一些小酒厂、小纺织、手工作坊,很少有机器大工业生产。解放后,人民政府开始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工商业。1949年5月,在国家接收私营“小同聚”等酿酒作坊基础上,成立濉溪人民酒厂。是年生产大曲酒84吨,产值4.84万元。1950年初,国家对酿酒实行专酿专卖政策,“广益”“允成”“福泉”等10余家私人酿酒作坊,并入濉溪人民酒厂。1953年,濉溪人民酒厂有职工135人,年产量1021吨。
建材、食品加工、纺织、交通运输、金融等行业也得到快速发展。1950年8月,濉溪县砖瓦窑厂开始兴办,投资5000元修建窑2座,当年生产青砖20余万块。1954年,又在烈山邓山口建厂。是年,两个砖瓦厂生产红砖200余万块。全县有陶窑10余座,从业人员百余人,年产陶瓷器皿12万件,产品畅销苏鲁豫皖。1951年,县供销社在东关轧花厂内附设油厂,日加工棉籽1000斤,年产棉油3万多斤,至1953年发展到年产棉油12万斤。全县棉针织作坊迅速增加到740余家。1952年,五金行业的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成立铁业社11个,从业人员300多人,主要生产传统产品,产销两旺。酱品企业有20余家,生产的包瓜、培乳、五香大头等供不应求。传统小糕点企业遍地开花,百货业有商店61个、摊点400余个,从业人员1000多人。运输、烟酒、铁货、干果、屠宰、洗染、饮食、理发、浴池、旅社、照相等行业有了较快发展。1953年,濉溪县工业总产值532万元。
记者 朱冬
通讯员 林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