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9日

第A07版:

处暑,凉风袅袅送秋来

马晓炜

夏余秋始,八月未央。当飒爽的秋风以不徐不疾的姿态驱赶着阵阵新凉抚慰大地时,标志着处暑到了。

处暑作为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元代吴澄这样解释:“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显然,处是停止、隐退之意,暑热之气到此结束。当然此时不是说天气就不热了,而是一年之中最热的天气终于结束了。如果说立秋只是轻敲了一下秋天的门,那么,处暑则意味跨过了秋天的门槛,渐浓的秋意将引领我们在恬静的时光里,领略那秋光清浅、秋水清澄、秋云飘逸的美景,感受古老的处暑时节独特的风俗文化魅力。

“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到了处暑节气,虽然新凉在望,但是中午气温还是比较高的,暑热的余威尚在,“秋老虎”可能还会继续发威,所以民间有“处暑处暑,热死老鼠。”“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的说法。因此,要等气温真正降下来,还需等待秋雨的催化,故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之说。不过,“秋老虎”无论怎样耍威风,此时早晚的天气还是比较凉爽的,那是初秋最舒适、最熨帖的安抚,难怪连宋代苏泂对此都深有感触:“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对于经过“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煎熬的人们来说,好不容易盼到立秋,但热情如火的骄阳似乎让人感觉不到秋的存在。如果说立秋只是宣布了秋天到来的消息,那么处暑就不一样了,在秋风、秋雨的围攻下,过不了多久,“秋老虎”必将落荒而逃,清凉之秋正在向我们招手呢。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从古至今,美好的秋日情怀常常是属于处暑的,那徐徐秋风、微微凉意,招惹得文人雅士诗情勃发,纷纷用生动的笔触,赞颂浅秋时节的清凉之美。唐代孟浩然在《初秋》中写道:“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唐代杜牧笔下的《秋夕》多了些意境:“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经过两位诗人的勾画,远隔千年,也能使读者穿越时空,感受到源自大唐的凉爽。只是当阵阵凉风吹皱一江秋水时,诗人白居易却发出了“时光易逝,红颜易老”的人生慨叹,他在《早秋曲江感怀》中写道:“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同样观赏秋景,同样沐浴秋凉,宋代陆游却心生欢喜,他写下《闲适》:“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可以说,以不同的心境观赏秋景,结果是大不相同的,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何尝不是如此呢?

“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吃的。”恰如汪曾祺所言,进入处暑时节,受昼夜温差影响,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等情况。此时,唯有美食方能祛火降燥,起到“贴秋膘”的功效。自古民间就有处暑吃秋梨、吃鸭子和熬制药茶等习俗。与其他美食相比,最诱人的要数那肥美营养、味甘性凉的鸭子了,故农谚有云:“处暑送鸭,无病各家。”“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处暑吃鸭的习俗,在我国很多地区广为流传,有些地方更是将鸭子作为地域特色美食名片,像北京烤鸭、上海八宝鸭、湖南啤酒鸭等。南京素有“鸭都”之称,金陵板鸭和盐水鸭久负盛名。试想,炎炎夏日人们常常没有胃口,盐水鸭肥而不腻,鲜香味美,绝对使人胃口大开,而老鸭汤具有清热安神、滋阴润燥的效果,亦堪称秋补的佳品。

“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处暑已至,昼渐短夜渐长。让我们踏着农作物开始加速成熟的声音,不负秋光如许,去拥抱美好。

《处暑,凉风袅袅

送秋来》

收听音频版

请扫二维码

2024-08-19 马晓炜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169681.html 1 3 处暑,凉风袅袅送秋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