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行伟 孔伟伟
一、皖北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皖北指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包括宿州、淮北、蚌埠、阜阳、淮南、亳州6个省辖市,2021年区域常住人口2681.3万人,占安徽全省人口43.86%。皖北作为安徽省重要的战略要地,东边与江苏的宿迁临邻,西边与河南的周口、商丘接壤,南边隔淮河与皖中江淮地区相望,北边与山东菏泽、江苏徐州鸡犬之声相闻,是“一带一路”的必经之地。但优越的地理位置并没有使皖北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其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安徽全省。在经济总量方面,2021年皖北六市占全省的比重仅为27.66%;在对外贸易方面,2021年皖北六市占全省的比重仅为9.33%;在上市公司数量方面,2021年安徽全省上市公司数量有149家,皖北六市一共只有16家,占比仅为10.74%。各项数据远低于其在安徽人口占比。
二、数字普惠金融是否有助于皖北经济转型?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普惠金融逐渐进入数字化转型时代,与传统普惠金融相比具有更多优势。数字普惠金融可以为解决实体经济“供血不足”提供方法,更好地为宏观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借助数字普惠金融助力皖北区域的资源转型和产业升级,改善皖北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文章基于2011-2021年皖北六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普惠金融与皖北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空间计量模型。其中以经济增长为被解释变量,数字普惠金融为解释变量(其中除了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以外,还考虑到了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指数、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指数和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指数),选取了反映该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反映城镇化水平的城镇化率、反映老龄化程度的老龄化率、反映政府干预程度的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反映传统金融中介发展水平的银行信贷占GDP的比重以及反映创新能力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为控制变量。
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数字普惠金融对皖北经济发展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从总体层面上看,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的估计系数为正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皖北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正向推动作用。
2.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指数对皖北经济发展具有正向推动作用,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指数和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指数对皖北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明显。从结构层面上看,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指数的估计系数为正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指数和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指数的估计系数不显著。说明数字普惠金融的三个维度中,只有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指数对皖北经济发展起到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指数和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指数对皖北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明显,很大可能是皖北区域的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不够和数字化程度不够导致的。
3.城镇化率和研发投入对皖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管是从总体层面,还是结构层面,城镇化率和研发投入的估计系数都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且系数均为正,说明皖北区域的城镇化率和研发投入对皖北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
4.人均受教育年限、老龄化率、政府支出和信贷水平的估计系数并不完全显著,说明它们对皖北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明显。
三、数字普惠金融助推皖北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
1.皖北区域在推动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要重视数字普惠金融体制机制的构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金融成本的降低。因此,皖北区域要逐步完善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更多地培育数字普惠金融高素质人才和搭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推动数字普惠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
2.大力推进皖北区域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和普惠金融的数字化程度。金融机构要创造出更多适合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为更多有金融服务需求的企业、家庭提供更多、更细致的金融服务。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加速金融创新的方式,吸收和引进更多更先进的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方式和普及方式,提高普惠金融的更高服务水平,实现全社会更深层次的数字化程度指标。
3.继续深入提高皖北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加大对皖北区域的研发投入。从安徽省统计年鉴(2022)可以算出,2021年皖北区域的蚌埠、亳州、阜阳、淮北、淮南和宿州的城镇化率依次为56.90%、43.19%、42.74%、64.78%、61.91%和45.03%,而202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平均城镇化率为64.72%。皖北区域中除淮北市以外,其他各市都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应继续深入提高皖北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另外,政府可以依托皖北的区位优势,开展与淮海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高校及研发机构的深入合作,皖北区域内部也可加速推进产学研、政商校等的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