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俞晓萌
泥塑是我国古老的一种民间艺术,其创作题材广泛,或取自民间故事,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塑造戏曲人物。其作品以泥土为原料,纯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普通寻常的泥巴在淮北泥塑市级传承人李绘娟的手里变成了一件件惟妙惟肖的艺术品。
学习:源于家庭耳濡目染
在濉溪老街的安徽省级非遗淮北泥塑传承基地,记者见到了李家泥塑第七代传承人李绘娟。“我父亲李正卿作为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在淮北享有‘泥塑李’的美誉,哥哥李建东也是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自己从小就跟在父亲和哥哥的身边做些小物件。”说起李家泥塑,李绘娟打开了话匣子,“泥塑是我们李家几辈人传下来的手艺,到目前已历经八代。”
在李绘娟的记忆中,自己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从事泥塑创作。因为耳濡目染,加上自己喜爱,她七八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在野外学习辨认泥塑所需的“黄胶泥”,学习扎纸、书画等,为自己的泥塑手艺打下了艺术功底。二十岁时,李绘娟完全掌握了从选泥、和泥到做骨架、上粗泥、上细泥、塑形直到最后的打磨、上彩一整套的传统泥塑制作流程和方法,能够独立完成人物造型,并协助父亲为一些庙宇塑造庙神等大型泥塑作品。
2006年,父亲创办民间泥塑工作室后,李绘娟就和父亲哥哥一起专职进行泥塑创作。2008至2010年期间,她独自创作了《矿工》《神医华佗》《司马光砸缸》《将相和》等作品,2016年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并且成立了民间泥塑记忆传承基地。
“这是我父亲生前的作品《支前》,为纪念淮海战役胜利64周年创作的,是素色的。这是我的作品《穆桂英挂帅》,一组多个人物,都是彩色的。”记者看到,这些作品中每一个人物的妆容、衣物、头饰、兵器等都雕刻得栩栩如生,人物表情也十分鲜明。仔细看去,“穆桂英”高举令旗,铠甲披身,英姿飒爽,威风凛凛。据了解,李绘娟的《穆桂英挂帅》还参加了今年7月刚刚结束的第一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泥塑赛项总决赛,该作品连同现场制作的作品《秋收》均被中国葫芦博物馆和大赛组委会收藏。
技艺:展示悠久艺术魅力
泥巴这种材料虽然简陋,但有极强的可塑性,构思出好的素材,再经过巧手加工,就能创造出各种精美的艺术品。“我们用的泥土是濉溪当地的黄胶泥,土质细腻、黏性好。”李绘娟说,因为黄胶泥源于地下较深处,所以直到现在,如果听说哪里有项目在挖地基,就一定会到现场取泥回来。
李绘娟还告诉记者,取回的黄胶泥其实是不能直接捏塑的,要经过晒、捶、筛、泡、揉等多道工序,来增强泥的黏性和韧性。像《支前》这种大型泥塑,在揉泥的过程中会加入沙和细茎干草,小型泥塑可以加入棉花,然后反复摔打揉捏,挤出泥中多余的空气,来增加泥的韧性,才能最大限度地防裂、少收缩、不变形。
“捏泥塑其实工具可有可无,主要都是靠手的感觉。”李绘娟坐在工作桌前,手中一位老人的形象几乎塑造完毕,那是她这几天的工作成果。“我还是比较喜欢塑造戏曲人物,这也跟我父亲有很大的关系,他曾经是县梆剧团的团长。”说话间,李绘娟拿出两个以前做好的戏曲人物介绍说,捏制上彩最难的就是头部,因为戏曲人物头部装饰多而精细,而且神态很重要,一般要等到捏制的泥人干透了再上彩。
李绘娟制作泥人及上色从不要草图和样品,因为样图都在心里。跟随父亲在梆剧团的那些年,戏剧中的人物性格、服饰、形象都深深地刻在了她的脑海里,成为她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正常和泥捏塑的作品为自然土坯黄色,要想让作品呈现古旧感,可以在秋冬季将加入干草揉捏过的胶泥装入塑料袋中密封放置阴凉处保存,来年春夏季再进行捏塑。因为胶泥中的干草会在春季升温后发酵变色,捏出来的作品会变成炭黑色,给人一种沧桑古朴的感觉。”
为了与时俱进,她还曾去北京学习了软陶制作,把从父亲那学到的泥塑手法融合到软陶中,做出的软陶作品既形象又有生命力。
传承:延续泥塑艺术生命
自创办了工作室以来,常常会有来参观的人,也会有人对展柜上的作品爱不释手,愿意出高价购买,但都被李绘娟谢绝了。对于她来说,一个个泥塑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从构思、采土到创作、雕琢,直至成型,都凝结着心血,也承载着自己的记忆和情怀,而这是任何钱物都无法替代的。
李绘娟的作品风格在父亲、哥哥的作品上有着很大的创新,现代艺术气息更浓,夸张的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的软陶作品,都充分说明制作它们的人有着一颗细腻的、热爱生活的心。
淮北泥塑2014年被列入安徽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父亲和哥哥一样,李绘娟也想将淮北泥塑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艺术不能只靠家传,要有真心热爱这门艺术而且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泥塑作品的人,才能真正将其传承下去。”为此,她开设了体验课和兴趣班,免费教喜欢这门传统手艺的人做泥塑。暑假期间,也会有许多小朋友来到淮北泥塑传承基地,了解淮北泥塑的文化历史,动手体验泥塑制作,感受传统非遗魅力。
为了让更多的人近距离感受泥塑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李绘娟受邀进社区,为市民讲解泥塑的历史渊源、特点,手把手传授泥塑技艺,指导他们动手体验。她还被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聘为泥塑导师并被多所中小学校聘任为泥塑传习班讲师,开展非遗传承进校园工作,让孩子们体验泥塑这门艺术。
近年来,为了将淮北泥塑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发扬光大,让这项绵延千年的古老艺术传承下去,我市各级文化部门通过多种方式予以宣传、推介,周边地区的多所高校和中小学学校也发动师生定期到传承基地接受教学。“我希望,泥塑能够吸引到一些真心喜爱泥塑、有创作天分的人,在他们的艺术土壤上种下一颗种子,能把这门手艺传授给他们,这就是我能做的。泥塑技艺后继有人是我最大的心愿。”李绘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