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2年06月08日

第A08版:

逃离与归来

——读《陈李林的诗》

林 敏

2018年,对诗人木子(陈李林笔名)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那一年,他的诗集《十指上的烟火》出版发行,500多首诗,厚厚的600多页,堪称煌煌巨著。平日里在手机上被他一天一首诗牵引着欲罢不能的朋友圈,终于有了一个可以捧读收藏传阅的范本。首次印刷3000册,很快就被诗人、评论家和诵读者平仓。

一个徒手写作的诗人,究竟有多么强大?晨曦未露,他的诗就在天地间报晓,叩击那些从未沉睡或已沉睡的灵魂。这几年,以诗会友,诵读木子的诗成了这座城市的一种文化现象。

生活中不能没有诗意,但在信息爆炸、阅读碎片化的今天,诗意并非不可或缺,以诗歌的方式与世界对话更是一种奢侈。木子以马拉松的态势,把这种奢侈发挥到极致。

比起那些看上去更富诗意的人,木子的日常,算是普通。脱去体制让他承载的各种官方外衣、抛却各种光环,他退而成为一个平常人:照顾老人,买汰烧,守候着母亲的晚年,随着母亲的老,他自己也在老。埋首于烟火日常,做一个纯粹的生存者,那些人生的不甘和未解,遗憾和抱负,细语和呐喊,在脑海里盘带多年,终于喷薄而出。2022年5月,继《十指上的烟火》之后,又有《陈李林的诗》付梓,收纳了近三年来创作的400余首诗歌。

这的确不可思议,更不可思议的是,成就斐然的诗人越来越感觉自己一无所有:

我手中没有谷子,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没有一棵果树和一垅庄稼。

这是颗粒归仓后的荒芜和失落,是现代城市文明入侵农耕文化后,诗人内心的拆迁和土地流转。功成名就,扁舟系岸,身后的土地却空旷凋敝,一声长叹,黄叶便落满一地。这种苍凉感贯穿了木子的所有诗歌,包括那些从日常生活中生发出来的热情洋溢的颂词。世界是他人的,收获也是他人的,我只有我。

对体制内的媒体官员来说,为”他者”写了一辈子,虽志得却并不意满,在耗尽华年之后才推开自己的门,迟到中似乎有些迫不及待,时空伴随着不可追回的一切,便索性打开一切:前世今生,失去与得到,兴奋与疲惫,痛心与眷恋,追悔与警醒……当他用“一指禅”在手机上划下第一行诗句时,就决定了自己会一首首地写下去,会渐高渐远渐无穷……

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的诗会有这么广阔的空间和庞大的读者群,也从来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素昧平生的朋友因为他的诗走在一起。他用诗高傲地杀死了一切与他为敌的沉寂、琐碎、慵懒、麻木,也用诗盘活了他自己。

冲动、蓬勃、感性;又敏锐、哲学、洞见。他的诗不仅铺开大河,还袒露了筑底的石头,不仅出示了原野,还推出了暗黑的丛林,当你潜入,窥视到河底的沙砾岩石,坡道上的坑坑洼洼和那些足以让你绝望的死水,会感觉这个世界已然被词语掏空,但转而,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就这样在逃离又归来的期翼、幻灭、复活中,你的生活和灵魂便寄栖于此了。

读木子的诗,不能不知道皖北那条叫做浍河的河。故乡的河流是他文学的家园,精神的原乡。由河流引出的广阔的场景,庞杂的人物谱系,多舛的命运,深刻的哲理,饱满的情怀,让他的诗句有了丰富的精神向度与意蕴空间。与他前期的散文小说相比较而言,诗歌则改变了作者一贯的内敛、隐忍,开始大胆伸张与追问;在文人式的田园情怀和社会性的责任担当中,躁动的反思和情绪的破防,让诗句一迭三荡撞击着读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木子诗歌中的原乡远不仅仅是散文小说中的乡情记忆和村落文化了。

不知道木子是否治愈了他不幸的童年。时代造就的天灾人祸,对人性的碾压盘剥……一个成长期的少年心中,也许埋下的是石头,也许埋下的是火药。半个世纪过去,木子爆发的诗情凸显了清晰的自我、真实的个性,也揭示了他特殊的悲怆命运。

2020年春,木子作为学者受邀回乡,在浍河的转弯处,在古树下的孤堆旁,在码头,在老街斑驳的茶碗里,他徘徊,伫立。从城市到故乡,不到两个小时的车程,这个距离,他走了一辈子。

浍水汤汤,飞鸟流散,把不幸和亲人一起埋葬,逃离村庄。进城,读书。从此,隐名埋姓,从此,拒绝回乡。多年之后,城市里多了一个文化人,文化人吃公家饭,说公家话,写公家文。笑容里掺着苦涩,狂放里埋着抑郁,赞歌里藏着隐痛。他低调,友善,大方,积极,乐于助人,甚至豪放。但一直讳言那片土地,讳言那条大河,讳言那片天空下盘旋的孤鸟。直到有一天,他回到故乡,与历史和解,与自我和解,用一把生锈的钥匙打开了村庄与河流:

古镇。浍河。五月。覆盖着厚厚的琴鸣与蛙声/回来了。如水的春秋已流失/我亦幡然白发。临涣古镇/浍水知道你在我心中的深度与长度/诗之梦总留于童心/我亦倾向下沉……

与其说故乡这条大河润泽了他,不如说湮灭了他。在城市的夜晚,大河的低吟就在枕边,因灾难离世的亲人们触手可及。因此,他笔下故乡的大河远非众多诗人赞颂的波光粼粼,坦荡致远,而是被岁月改道过的泛滥,这泛滥曾经是他的水灾,也是他笔下漫游的忧伤和抵触:

我是个旧人/像一只冬死春活披着长衫的蟋蟀/每年的春天,都要用翅膀吟鸣/躲在旧门板的隐僻处/冷眼旁观……

历史已风化成沙,记忆也已潮湿霉变,盛世繁华不能消解创伤,城市的宽待也不能弥散恩怨,但故土难忘,岁月冷寂中仍流露出对乡村归宿的臆想,内心隐秘的召唤仿佛浍水浩荡:

摆一艘小船/去下游三里的老家/寻找早年走失的亲人/在沧浪之水/起起伏伏呼唤,悠长的是乳名/我们含着泪水/诉说不为人知的秘密。

这让人很容易想起野夫。苍凉,内敛,沉重,焦虑、悲伤、绝望,一条河的历史就是一个人的历史,一个民族的历史。在一条河中感悟、洞观、逃离,又在情感的困境乃至纠结中,归来,自洽、自助,自我救赎。

白发爱上河岸的芦苇/易于感伤,被死神吸引/故乡的灵魂,对我亲近/含着泪,挽留我仅剩的良心/瓦楞上的草,枯黄,缺少雨水/一只歌唱的鸟,嗓子冒烟/心跳与古镇的脉动同频/我回来了,一个落伍的旧人……

这种藏身于生活转角处的敏感和对生活触觉的灵动,引发了作者对大事小情的奇特感受和神奇的想象,一滴雨一阵风一个梦境一句噫语都获得了强大的表现力,让看起来平常的词语,充满神秘、哲思甚至宿命意味。

我一直认为,木子所有的诗歌都是从故乡浍水出发的,你读懂了那条河,就懂了他笔下的一片树叶,一朵白云,一瓣雪花,一块石头,就懂了早年原乡带给他的生命触动。他观察着生活中与他相遇或擦肩而过的人、物、事件、场景、声音,感悟着它们本来应有的美好和剥夺这美好的罪恶,他试图用诗歌的温厚抚平人世的苦难苍凉。一只蚂蚁,一条蚯蚓,一只流浪狗,都会让他想到曾经的自己,想到底层草根的生存处境和尊严,这些诗句,以良知与情怀为底蕴,充满人文关怀,厚实温暖,远远高蹈于生活之上。

逆流的水流向天空/一如绿色的瀑布……/你于尘嚣之上/一一照耀着我/每天清晨隔窗与你平视/心会静下来/对于世间的烦心事与经历过的一切/已放下,不再坚持……

在经历了人生的苦痛、愤怒、挣扎和妥协之后,以一种平常心寻得均衡,安放自身:有断舍离,也有不舍不离,不拒绝外界,也不轻弃自我。清醒、孤寂却智慧,将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转变为艺术的温婉良善和宽宥厚朴,在审美观照中唤醒人性,实现对人生的超越,这就是我所看到的木子的诗心。

上世纪八十年代,先锋诗人“他们”曾有一个关于诗歌的宣言:“真正的诗人,他的诗是没有来由的,最贴切地属于他自己 。”作为一个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诗人,诗歌不仅仅是木子理解现实的一种方式,也成为生存意义的一种;他无法放弃诗歌,也无法按照别人的意愿去修整自己的歌喉。诗人是自己的上帝,上帝说要有光,诗歌是诗人手中的光:

阳光灿烂/草木一秋/从一粒到一穗,很重/白发诗人/与金黄的谷子站在一起/不会伤秋

简单的意象揭示了丰富且复杂的人生况味,从一个细微的事物中寻找并表达自己,这是诗人由现实生活经验走向诗意美学世界的归途。诗词专家、学者叶嘉莹说:“什么是好诗,一要有感动,二要能传递感动,三要让读者感动。”这虽不是严格诗学意义上的评论,却是审美意义上的评判。众多读者被木子诗歌所打动,不仅是与其共生的时代性,还有精神河流的共同溯源、人性深处的同理共情及谐振。

当下,破碎的文化,失去的家园,复杂的外部世界和纠结的人生,成为作家诗人们冲出自我的囿围和牵绊,逃离与归来,也是一个既居于物质又占位精神的话题,木子暂且溯流而上推倒旧岸,在故事翔集的旧址上重建家园,让我们这些有过家园失落的精神病患者能暂栖于此,这也是诗人赠予我们的一束光。

2022-06-08 林 敏 ——读《陈李林的诗》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113184.html 1 3 逃离与归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