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刘露 通讯员 朱永德
四月中旬,相山区渠沟出土五代梁时期经幢一件。近日,记者见到了让这件文物重见天日的文物保护员任明习,他告诉记者,闪耀着灿烂文化光辉的文物已运至博物馆妥善保存。记者了解到,早在2004年,任明习就受聘成为我市的一名文物保护员。多年来,他先后被评为“优秀义务文物信息员”和“淮北市优秀文物信息员”。
2006年,任明习在烈山老瓷厂一带巡查,在山坡的取土坑内发现一处窑炉遗存,并发现三彩陶片和支钉、垫饼等窑具,他立即向文物主管部门汇报,经调查确认为宋代陶瓷窑址。之后,他一直关注烈山地区的窑址遗存,多次向主管部门呼吁对烈山周边的窑址进行细致调查。同一年,任明习在烈山区青龙山一带进行文物巡查,在雷河河岸发现元代窑址一处,发现窑炉、白地黑褐彩瓷片堆积、铁锤、宋代古钱币等诸多遗存,并全部上缴淮北市博物馆。
“见到老祖宗留给烈山的宝贵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心里别提有多高兴,我的‘烈山窑’梦终于圆了。”2017年,烈山新湖路工地发现宋金时期窑址,并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二年烈山窑考古发掘成功入围了2018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初评。
“早些年,我在烈山区黄桥村濉河工地捡拾到三件精美的三彩陶俑,有人愿意出高价求购,但被我断然拒绝。”任明习告诉记者,2019年,他把这些珍贵的三彩俑以及宋金时期龙纹瓦当全部无偿捐献给淮北市文物部门。他说,文物对研究地方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捐献给国家,让专业人员来研究,这样更有意义。
寒来暑往,任明习认真做好自己看护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巡查工作,坚持按时巡查,检查安全设施运行情况,并认真填写巡查记录。
“眼要尖、腿要勤,要深入到一线。”这是任明习十多年文物保护工作总结出的经验,这些秘诀让他守住了我市文物的“春天”,让更多“淮北籍”文物散发出闪耀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