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刘露 通讯员 朱永德
“我从小就喜欢历史,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兴趣,既光荣又开心。”近日,谈到成为一名文物保护员,赵明流露出由衷喜悦之情。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六年来,赵明深入文保点、工地,陆续发现三处新石器时期遗址,参与并见证了烈山窑和濉溪窖池遗址的发现。他对文物保护、文物研究有着炽热的追求和情怀。
“这些文物,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是淮北历史的见证,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淮北人的骄傲。”2015年,赵明在相山区渠沟渣土场发现一批汉画像石,及时向文物主管部门汇报,文物得到妥善保护;2016年,在烈山区平山刘村南,新发现一处新石器遗址,后被市文物局认定并命名为“平山刘遗址”;2017年,在烈山区况楼村东,新发现一处新石器遗址,后被市文物局认定并命名为“小唐山遗址”;2017年参与发现了烈山窑宋金窑址,该遗址经安徽省考古所正式发掘,并入围2018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终评;2018年,发现并报告濉溪长丰街明清酿酒遗址,该遗址经安徽省考古所正式发掘,并入围2019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终评,获评“2018—2019安徽十大考古新发现”。
“我有十四个文物巡查点,基本是分布在山区的古墓群。”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和责任感,交通不便、严寒酷暑等困难没能阻挡赵明的脚步。在荒山野坡、田间地头、建筑工地经常看到他的身影。赵明深知,文物保护员不仅要把专业知识打牢、拿起法律武器,还要守住“保护好文物”的初心,方能将此项工作干好。
洒下的是汗水,收获的则是喜悦。2017年、2018年,赵明连续两年被评为“淮北市优秀文物信息员”。今年,他又被评为我市“最美文物保护员”,继续做我市“文物”的慧眼,发现保护好相城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