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闫肃
“剧本,呈现的是世间纷繁,凝练的是升华于世的思想哲理,戏剧的灵魂要搭建在骨架上,一部有力的剧本之上。”
孙伟,市戏剧创作研究室主任,国家一级编剧,中共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戏剧家协会理事。
他是一个勤奋者,在戏剧的沃土里耕耘、收获。他心里有理想的花朵,也有深沉的思索……在生养自己的淮北大地深深扎根,在关心群众疾苦、替人民说话的宗旨下,选取与人民息息相关的题材,这是孙伟剧本创作的指导思想。
二十多年来,他默默不懈地用笔耕耘,先后推出了《窗》《无言的门》《谢丹亭》《矿山情》《石榴花儿红》《离魂河畔的女人》《我的土地》等二十多部( 含与他人合作) 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戏剧作品以及《血战小朱庄》《校园安全启示录》等电影文学剧本,获得国家、省级戏剧创作大奖二十余个,他由一名小学老师奋斗成为国家一级编剧、安徽省先进工作者、淮北市十大新闻人物。
从创作小品、小戏,到大型戏剧、电影文学剧本,孙伟总是充满激情地向生活汲取创作的源泉。2014年,他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先后采访了多名大学生村官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历时一年多创作完成的大型现代戏曲《我的土地》,在安徽省第十一届艺术节惊艳亮相,立刻引起轰动,得到观众和专家的高度评价,获得安徽省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奖。
在前不久省文化厅组织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活动中,孙伟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认识和理解生活需要高度,深入生活需要深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真正从内心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视为创作精品力作的必由之路。
他说,要写好人民的故事,就必须“身入、心入、情入”,就必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同奋斗、共荣辱,要走出温暖舒适的书房,投身到广大天地中与人民为伴,呼吸泥土的气息,扎根生活的土壤。要对基层的群众充满炽热的情感,保持对一线生活的熟悉和敏锐,走心观察社会动向,用心感应生活情节,唯有如此,随着你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艺术创作才会更得心应手、直击人心,这样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品。
在创作中,他始终把写作的重心放在基层的人物身上,塑造平民英雄。普通人的苦与乐、艰辛与付出,困境中的希望,平凡中的坚守,就是他的素材。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以中国好人、淮北最美新娘刘旸为原型创作的大型现代戏曲《石榴花儿红》,刻画了刘旸与丈夫张儒星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一经演出,就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该作品先后荣获安徽省第十届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第三届中国豫剧节剧目奖、安徽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戏剧奖。
截至目前,孙伟共创作大型戏剧作品17部,其中,上演5部;电影文学剧本5部,其中,已经完成拍摄3部;出版个人专著1部;创作小品、小戏、微电影作品100余件;担任大型文艺演出活动撰稿100余台。
为时代执笔,为人民写作,淮北深厚的文化,都被他巧妙地揉入作品中。他的作品塑造了淮北的时代形象,让淮北故事融进了中国梦的时代旋律。
“落尽铅华,回归质朴,正如曹禺先生在剧本《王昭君》中描写王昭君的美那样,‘淡淡妆,天然样,就是这样一个汉家儿女。’人生如此,创作亦如此。”孙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