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5日

第A11版:

淮北与上海闸北医院的不解之缘

王 超

淮北与上海“人缘相亲”。其中,1972年3月,上海市闸北医院职工115人,连同部分设备整建制内迁淮北,与淮北市人民医院合并,就是两地“人缘相亲”的一段重要历史见证。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历史日渐堙没,其过程亦不为人所知。近期,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通过到上海静安区档案馆查阅相关资料、走访相关当事人等方式,把这一历史的来龙去脉梳理出来,以期为加强两地医疗卫生工作交流、促进淮北融入长三角提供历史借鉴。

一、闸北医院内迁背景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主席针对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面貌,指示卫生部“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史称“六·二六”指示)。9月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题为《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社论。1966年,上海卫生系统贯彻落实“六·二六”指示精神,先后派遣3140多名卫生技术人员分赴市郊及外省市,支援当地的卫生建设和血吸虫病防治。1970年初,中共上海市卫生局核心小组制定《关于卫生人员情况及今后意见》,决定将多所医院内迁。如:将上海市延安医院整体搬迁至昆明,更名为昆明市延安医院。(《上海市卫生志》)8月4日,上海市部署闸北区,将闸北医院全部内迁安徽。经上海市卫生局与安徽省卫生局共同商定,将闸北医院迁到淮北市,与淮北市人民医院合并。

淮北建市晚,各项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卫生技术人员缺乏。淮北市人民医院前身为1964年11月设立的市委机关医务室。时有平房5间,医务人员5人,医疗设备简陋。1966年7月,新建两层门诊楼,建筑面积982平方米,职工增至27人,设内、外、妇产、小儿、中医等科室。1969年9月,在淮海路西段路北建成住院部,为一幢三层楼房,建筑面积1612平方米。(《淮北市志》)应当说,作为综合性的医院远远满足不了城市发展、人民健康的需要,亟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医院规模、补充一批医疗卫生技术人员。

二、闸北医院内迁过程

1.上海组织闸北医院内迁。1971年2月8日,上海市革委会决定将两个医院(黄浦区向阳医院和闸北区闸北医院)以及87名血吸虫病防治人员,迁交安徽省。安徽省革委会研究决定,将闸北医院的13名工作人员留省属企业中工作,其余127名工作人员(实际到淮北115人)随该院迁往濉溪市,并发出《关于安排上海市迁来我省两个医院和血吸病防治人员的通知》。为保证内迁工作的顺利进行,上海市先后多次安排工作人员到淮北实地考察、协商,确定了内迁具体事宜。

根据走访得知,1972年闸北医院内迁淮北的115人中,不全是闸北医院职工。据淮北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市人民医院原副院长丁明伟讲述,上海闸北医院原是一所产科专门医院,名为“闸北产院”,业务比较单一,而淮北市当时想要建立的是一家综合性医院。这样一来,闸北医院自然无法承担建设一家综合性医院的任务。于是,闸北区卫生系统工宣队决定,号召闸北区各医院中的医务人员报名参加。如当时在上海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丁明伟,及其在闸北区中心医院的爱人被选中,随闸北医院一同来到了淮北。

2.淮北全力做好接收工作。淮北市于1960年建市,当时与上海相比,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文化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差距。但是,淮北人民热情欢迎上海医生的到来,倾尽全力保障他们的生活条件,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

加快医院基础设施建设。1971年3月9日,濉溪(淮北)市卫生局向市革委会提交《关于抓紧上海迁来我市医院接收的请示报告》。报告提出“为使上海医院能按原协定意见迁来,我们的意见,暂借有关房屋,先安排住下来,临时可分散在人民医院工作和在厂矿农村进行巡回医疗,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等新医院建好后再集中起来办医院。”12月1日,淮北市卫生局作出《关于几项基建的报告》。《报告》提出,“上海迁来我市的医院12月初开始动员,预计1972年元月搬第一批,目前亟需解决两个问题:1.1.5吨的锅炉即将运来,需建锅炉房150平方米,另外食堂管道、病房暖气需要1万元;2.迁院后,因现有人民医院房屋紧张,只能容纳100张床,迁来设备、器械、药品无处堆放,急需建库房400平方米。另外,上海迁院与人民医院合并后达260余人,可以开设250张床位,须建一座2000平方米的住院楼才能适应需要。”随后的几年,淮北市加快人民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具备了一定规模。

保障随迁职工福利待遇。1971年12月31日,淮北市与上海市形成《关于上海市闸北医院全迁淮北市人民医院有关问题协商意见》,其中规定:“随迁职工的工资,仍照上海地区待遇不变”;职工的劳保,“职工或子女在上海享受劳保或半劳保的仍不变”;职工的福利待遇,“职工的附加工资在上海时有的,仍然不变”;关于职工家属的安排,“随迁人员的父母、子女有劳动力无职业的,由单位证明,有无技能及健康状况,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作内迁照顾,由民劳局作社会力量安置”“职工子女入学,由淮北市教育局统一安排插班就读”。

提高医务人员政治待遇。上海闸北医院内迁淮北,与淮北市人民医院合并后不久,妇产科医生金秋平、皮肤科医生丁明伟相继成为医院的业务副院长,丁明伟还兼任淮北卫生学校校长。1980年7月,金秋平当选为政协淮北市第二届委员会副主席,并连任第三、四届政协副主席。丁明伟连续三届当选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并当选为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三、闸北医院内迁的作用

在淮北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在市人民医院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内迁后的闸北医院与淮北市人民医院迅速合并,医务力量得到加强,医疗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医院各项工作得以有序开展。闸北医院的内迁,对于当时相对落后的淮北地区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大幅度提升了淮北的医疗条件和诊疗水平,而且为淮北与上海之间医疗卫生事业的交流、合作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1.提高了淮北市卫生医疗水平。如:妇产科的金秋平将淮北的妇产科提高到了省级水平;经验丰富的医生刘占英,为医院的眼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药剂师许心慈,一手完成了淮北专业制剂从无到有的转变;而功能科的施尔融则带来了照射透视方面的先进技术。放射科技术员周启昌也在1972年的夏天,为一名肺结核患者拍摄了淮北市人民医院历史上的第一张X光片。作为市人民医院第一位皮肤科医生,丁明伟堪称淮北皮肤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用自己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解除了当地众多患者的病痛,很多淮北周边患者也纷纷慕名前来就医。尤其是以闸北区医院人员为主组成的产科病房,共设病床50张,在淮北及周边地区享有很高声誉。(2010年4月5日《淮北日报》第43版,《真情洒热土 妙手济苍生——访扎根淮北、奉献终身的上海医生丁明伟》)现在的人们,一说起人民医院妇产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当时闸北医院支援淮北的那些医生们。100多名优秀的上海医务工作者随院搬迁,上海先进的医疗设备、手段、技术、药品都来到淮北,给淮北地区的民众带来了福音。1972年底,职工增至242人,其中卫技人员171人,极大地改善了当时皖北落后的医疗卫生水平。

2.促进了两地的交流与发展。上海医疗技术力量雄厚,诊疗理念先进,很多技术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正是有了这段休戚与共的历史拉近了上海与淮北的关系,增进了两地之间的感情。近些年来,通过闸北医院医务人员的牵线搭桥,淮北市人民医院与上海相关医院建立了联系,很多淮北医生到上海医院学习、进修,迅速提高了自身诊疗水平。上海专家也利用定期来院坐诊和互联网远程会诊等方式,为淮北市民提供了方便、快捷、同质化的诊疗服务,减轻了当地病人外出就诊的负担。同时,在合作中帮助市人民医院加快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步伐,提高了淮北医院在区域内的学术地位,切实提高了淮北整体医疗技术水平。

上海闸北医院内迁淮北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家庭等诸多问题。在其后的几年里,部分内迁人员陆续返回上海,但也有部分人员因为工作和家庭的原因留在了淮北,他们与淮北这片热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为淮北的医疗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先进医疗技术,赢得了淮北人民的尊敬。2018年12月,淮北市人民医院专门组织人员到上海,看望了尚健在的曾支援淮北的27名医务人员。

往事已去,但上海闸北医院无私支援淮北发展的历史,115名医务人员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却永久地留在淮北人民的心中,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目前,淮北市正在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加强与上海市优质医疗资源的等高对接,逐步缩小公共服务落差。我们也希望从淮北与上海这段历史交往中,找到历史的认同感,加强双方的医疗卫生资源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淮北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2020-12-25 王 超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63523.html 1 3 淮北与上海闸北医院的不解之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