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吴永生
摄影 记者 黄鹤鸣
李厚宽,濉溪县濉溪镇闸河东路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全科主治医师。作为一名有着三十余载工作经验的老中医,他兢兢业业努力钻研,用精湛的医术,攻克诸多疑难杂症,让数不清的患者在病痛折磨中获得希望。11月19日,记者走进闸东社区卫生服务站,采访了李厚宽医生。
“李医生看病非常讲究辨证诊治,根据他开具的中药按时服用一段时间后,现在吃饭既不吐也不难受了,脾胃不适的症状慢慢消失了。”听说记者来采访,正在卫生服务站复诊的74岁患者王玉迫不及待地称赞说。
记者进来后,李厚宽示意记者落座等一会儿,他要再为两位患者把脉问诊开方。等待间隙,记者在卫生服务站看到:门旁有濉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氏膏药传承基地的牌匾、墙面上有市直多部门授予的淮北市“最美创业者”荣誉证书、有治疗扁平疣中药液的发明专利证书、濉溪县5月份“助人为乐”好人证书、还有县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的合影……一个普通的医生能获得如此众多的荣誉,背后必定有不平凡的事迹。
“我出生于中医世家,从爷爷的爷爷便开始行医,他们高超的针灸手法和神奇的膏药在方圆百里无人不知。祖父李亚伯,解放后在濉溪县老城石板街开设酒铺,针灸膏药不收费,用开酒铺的收入作为补贴。父亲李忠平,就读于天津华玲医学社。上世纪80年代父亲诊所门前候诊的人群常常排成十几米。”李厚宽说起家族的从医经历如数家珍。
受家庭的熏陶,李厚宽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中医。1988年,年仅21岁的李厚宽以优异成绩从淮北卫校中医专业毕业,后又到安徽中医学院进修4年,取得了中医专科文凭。而其独立开办中医诊所至今已有32载。1997年,国家整治个体医疗市场,濉溪县100多家个体医疗机构仅保留9家,李厚宽诊所是其中之一。在继承家传的基础上,他丰富了祖传膏药的药物品种,扩大治疗范围,尤善治疗不孕不育。李厚宽始终秉承着两个原则:使用道地药材;不给病人多开药,能针灸治好的不吃药,能吃药治愈的不输液。每年熬制三伏贴、膏药等,免费送给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等一些困难群体和抗战老兵使用。
李厚宽还是一名民盟盟员、县政协委员。他看到乡镇卫生院虽然成立了中医馆,但是中医人才匮乏,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村甚至根本就没有中医师,为此通过深入调研,撰写了《关于提升中医药人员技术水平的提案》。为促进全县中医人员的临床经验交流,他致力于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撰写了《关于成立濉溪县中医药学会的提案》。隋唐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以后,了解到一些医药文化散落民间,缺乏搜集整理,又撰写了《关于隋唐运河流域濉溪段医药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利用的提案》。常用中药材宿半夏是濉溪特产,以其色白粉足,成为闻名全国的道地药材,连同仁堂用的都是宿半夏。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由于土质改变,化肥农药的使用,宿半夏逐渐减产,现在几乎绝迹。一个医生医术再高明,临床辨证再准确,没有好的道地药材是不行的,如果真的大面积恢复种植了,还能为濉溪经济寻找到新的增长点。为此,李厚宽撰写了《关于抢救性种植道地药材宿半夏的提案》,引起濉溪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濉溪县政府组织北京八名道地药材专家调研,李厚宽也参与其中,并共同协商如何抢救性种植宿半夏。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热心公益事业的李厚宽时刻想着为一线防控人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安置好年幼的孙子和年逾八旬还中风瘫痪在床的老母亲,李厚宽和爱人高敏、儿子李治宇全身心投入到抗疫第一线,开展人员信息摸排、疫情卡点值守、测体温、防疫知识宣传,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在指导重点人员用药、做好心理疏导的同时,李厚宽利用自己的专长,参考国家卫健委药方,加急熬制出一批预防性茶饮中药汤剂,每天上午熬出100份送给濉溪镇防疫指挥部,下午再熬100份送给濉溪县城各值守点防疫人员。抗疫关键时刻,李厚宽共自费熬制汤药2100余份,赠送一次性手套600双,新鲜水果上百斤,得到广大干部群众一致称赞。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李氏膏药”在李厚宽传承下得到发扬光大,于2016年4月被濉溪县政府批准为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氏中医针灸”目前正在申报县级非遗。李厚宽还取得了中医全科主治医师职称,先后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四项发明专利,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政协濉溪县第十届委员,还被评为民盟淮北市社会服务先进个人。
中医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为国人带来健康的同时,中医也更容易洞察清楚老百姓的健康状况,当好老百姓的健康守门人。李厚宽表示,大医精诚,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秉承百年理念,弘扬传统中医文化,传播中医健康理念,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做到一视同仁,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