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0日

第A06版:

​关爱老人 传递温暖

——双堆集镇扶贫专干王翠的暖心故事

■ 记者 吴永生

通讯员 范胜明 摄影报道

“王翠隔三差五就来看望俺,为俺做了不少好事,是个好孩子!”日前,濉溪县双堆集镇陈桥村小刘庄82岁的五保老人马立刚,夸起王翠说个没完:“这床柔软的棉被是她前年冬天送来的,这个捂手的电暖宝是她去年春节前送来的,身上穿的这件新棉袄是她前几天送来的。”

被称为“好孩子”的王翠今年30出头,是双堆集镇扶贫工作站的扶贫专干。她与马立刚非亲非故,也不居住在一个自然庄,对他怎么会有这样的“孝心”呢?原来,王翠的父亲王庆山在陈桥村曾任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长达30多年,从小就随着父亲走东庄、串西庄的王翠,目睹父亲干工作的激情和热情,看到了父亲与村民之间的亲情和友情,在村民中早就混了个“脸熟”。

“2016年,年迈的父亲退休后,行动也不大方便,我就经常进庄入户,把父亲的近况转告给关心他的群众,把走访了解村民的情况再告诉父亲,顺便给五保老人、留守老人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就这样一来二去,如同‘亲戚’一样越走越亲了。”王翠道出了她做好事的初衷。

肖太然是位五保老人,居住在肖马自然庄,今年79岁。他从小就生活在这个村庄,虽然年纪大了,但不愿去敬老院过集中供养的生活,又因身患糖尿病多年,出现视力下降并发症,日常生活出现困难。“王翠是俺后庄的,从小我就认识她,是个爱说、爱笑、又亲人的好孩子。”肖太然介绍说,早在5年前,王翠就经常给他送猪肉、蔬菜、面条等食品,还给他烧菜、包饺子放冰箱里。嘴里夸着王翠,肖太然还不时地抹去眼角流出的幸福泪花。

今年80岁的胡士美,儿孙都常年在外地打工,还在外地买了房子,“故土难离”的她哪儿也不愿去,只身在家里生活。4年前开始,王翠走进了她的家里,帮助打扫卫生、晾晒被褥、浇水种菜。“每次来看我都不空着手。”老人家说,王翠常带来一些瓜子、糖果、糕点、蔬菜,还送给一些棉鞋、手套、暖手宝等小礼物,特别是她那机灵劲,让俺三天不见就想得慌。

“你看这双棉鞋就是前几天送来的。”今年80岁的留守老人王文侠儿孙都在常州居住,过不惯城市生活的她自己在家居住。她说:“每年午秋两季秸秆禁烧,王翠都吃住在她家,不仅爱做饭、爱说笑,还天天把俺家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样的好孩子难找啊!”

“王翠,我好久没有见到母亲了,可方便去俺家一趟……”今年重阳节的上午,带着妻小远在上海经商并定居多年的肖彬,通过微信把思念母亲的事告诉了王翠。当日中午,她就利用午休的时间,驱车奔赴十多公里,来到肖彬母亲李得芳的家,当通过微信视频看到儿子、儿媳、孙子等亲人给她问好的时候,老人激动地流下了热泪。看到这样的场景,王翠说再远、再忙、再累,做这样的好事也值得。

现在的老年人大都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王翠就以自然庄为单位,在陈桥村建了7个微信群,把在外打工、经商、工作的村民都拉进一个群里,经常把家乡的变化、村庄的新鲜事、老人们的生活场景,编成短信、拍成照片或者小视频,发到群里,让远在外地打工的子女经常能了解家乡、看到亲人,同时还有求必应地满足乡亲们的视频“点播”要求。

“为五保老人、留守老人做点好事、办点实事,自己花不了多少钱,但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关爱、一个安慰,也许是一件心头的大事。”王翠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转移人口的增多,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日益突出,他们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生产劳动和医疗保障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应引起更多的爱心人士关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老年人的良好风尚。

五年来,王翠已结对子关爱贫困户、五保老人、留守老人22户28人,先后购买慰藉老人的物品290余件共1.3万余元,累计开展志愿服务440余次590余小时,用实际行动践行爱心、诠释孝心,唱响了敬老曲、弘扬了正能量。

2020-11-10 吴永生 ——双堆集镇扶贫专干王翠的暖心故事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59583.html 1 3 ​关爱老人 传递温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