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传媒中心 王陈陈
今天,我穿着工作服、一件牛仔裤、一双运动鞋就上台了。身为一名记者,我们每天都在外面跑。我希望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如果您现在问我,发热门诊是什么样的。我会告诉您,普通的一间屋子,但里面有一群勇敢坚守的人。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后,全市共确定三家定点医院,濉溪县医院就是其中之一。
1月31日上午,我和宣传员申安蓓来到医院。考虑到防护用品紧张,我们选择了基础防护——一件隔离衣、一个口罩、一个帽子,便出发了。
县医院的发热门诊单独设在一栋老楼里,集拍片、抽血、问诊、缴费为一体。就是这样一处普通的建筑里,每个人的心里都始终紧绷着一根弦。
当天是60后的李伟当班,他早早来到摄片室,与值守了一天一夜的同事单广交接工作。他告诉我,疫情发生后,医务人员纷纷写下请战书、主动请缨到防控一线。
70后的姜家彬,腿脚麻利,10点半不到便已完成三趟送血样任务。他说:“我和同事相互鼓励,一个累了另一个人顶上,绝不拖咱发热门诊的后腿!”说话间,80后引导员张凤搀扶一位老人到等待区坐下。她告诉我,特殊时期更要让患者感受到家的温暖。
这里还有一群90后——崔娜和张权,认真完成每一次抽血。白色防护服、护目镜、一次性手套,是他们直面患者的“战斗盔甲”。每天一同“出生入死”,虽互不熟悉,却谈笑风生、活跃气氛,相互慰藉。
“疫情当前,我自愿加入防控一线。不计报酬,无论生死。”这是濉溪县医院51岁的徐艳丽医生写下的请战书。简短的字句,铿锵有力。
大年初三下午,我赶到徐艳丽所在的南坪镇一处值守点,见到一位身穿白色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手拿体温枪,为过往群众测量体温。
看不见面庞,不清楚年龄,但透过声音可以确定是一位女同志。经过询问得知,她就是徐艳丽。
当天最低气温零下三摄氏度,空旷的乡间更显清冷。从早上8点开始,她已经为350辆车做了安检。
稍事休息,徐艳丽摘下口罩、取下头盔,轻轻抿了两口水,不好意思地说,怕喝多了上厕所,防护服属一次性消耗品,要尽可能节省。
疫情当下,徐艳丽舍小家顾大家,坚守防控一线,当起健康的“守门人”,守护一方百姓平安。
疫情防控工作每天都有新进展。在医院的配合下,我们围绕党员带头冲锋在前、援鄂医疗队、战地日记、疫情防控与日常工作两手抓,全面报道医护人员的默默奉献。
那次深入发热门诊的采访,整整持续了4个多小时。结束后,在一名护士的帮助下,我们全身上下、手机、眼镜、笔、本子,但凡带进发热门诊的物品都被喷上了酒精。随后我们便瘫坐在门诊大厅的椅子上。
可以回单位吗?一面担心自己有病毒传染同事,一面迫切地想回去写稿。
经过一阵激烈的思想斗争,我果断往单位赶,并在门外,让门卫帮我再次喷了一遍酒精,而这一次,包括头发。
那一天,我的搭档拍下的照片多达300张,最终只选取了七张,连同我的文稿,以特别报道的形式整版推出。
……
成绩的取得并非易事。长期自我加压式的工作实在太苦了:
当得知孩子要从老家回来时,我立刻回复了三句话:别回来。我每天在医院。不安全。
三个月里,我以单位提供的方便面充饥。医院为我申请的两次盒饭,是我吃的最香的饭。
“你是傻子吗,别人都在家里躲着,你天天往外跑。”丈夫戴着口罩,站在离我4、5米的距离怒吼,但转身却问我吃饭了没有。公交车停运,我每天骑电动车往返于医院和单位,刺骨的冷风打在脸上,像刀子一样,生疼。我的手指、脚趾、手掌全部生满冻疮。
……
我以为,我是坚强的。直到三个多月后,接到母亲打来的一个电话。
“孩子想你了,你和他说两句话。”
我顿时泪目,强忍着泪水,说,“宝宝,妈妈爱你。”只听电话的那一头,母亲说“笑了笑了,看,妈妈是爱你的吧。”
孩子说,“妈妈,你来,你来接我”。
……
那一刻,一直憋在心中的思念、压力、疲惫,统统化为泪水一股脑地涌出。但我深知,深度报道抗疫一线的典型故事、全面展现全民共抗疫的精神面貌,是身为一名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坚守、担当、勇敢都是支撑人性的基石。只有拥有千千万万个平凡的坚守者,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时代才能真正拥有一种向善、向上、向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