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0年09月09日

第A07版:

热线里的暖心故事

淮北市传媒中心 李潇湘

您拨打过热线电话吗?今天我要讲的这些暖心故事,要从我们《直播淮北》栏目办公室里的热线电话说起……

2012年,我刚刚进入记者行业接到的第一个热线,是一个想要捐献眼角膜的咨询电话。他叫任良心,第一次见到他是在相山区东山街道办方顶社区一处低矮的平房内。全身瘫痪的任良心躺在厚厚的被褥里一动不动,看到我们过来,他吃力地抬起头,轻声打着招呼,一丝笑容荡漾在他清澈的眼睛里。早前的他健康向上,朝气勃勃,希望用双手勤劳致富,为一家人创造幸福。2008年任良心突然觉得全身无力, 家人曾带着他四处求医,得到的答案是运动神经元损伤,由于耽搁太久,已救治无望。妻女离他而去,年迈的父母一边卖废品一边照顾他。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刚开始他还坚持外出打零工,后来身体每况愈下,除了眼睛可以转,他已经几乎掌控不了自己的身体。任良心说,由于在患病期间得到过很多好心人的帮助,他想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临走时,他对我说:“谢谢你来看我,你的号码我记下了。如果有什么意外,我家人会给你打电话,别耽误了取眼角膜的最佳时间。”那一刻,我分明看到他眼神里闪现出的绝望、期待和对生的依恋。之后在市红十字协会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任良心签署了人体器官捐赠申请表。我们连续报道了他身残志坚,与病魔抗争的事迹,也记录下很多爱心人士给予的关怀。2013年11月17号,任良心走了。在矿工总医院,他骨瘦如柴的身躯被棉被包裹着。白发人送黑发人,任良心的父母老泪纵横。“俺们啥要求都没有,只要有用,他的啥都可以取走。”66岁的任良心母亲吴胜兰一边擦着眼泪,一边一字一顿地说着。那双明亮的眼睛,承载着任良心的美好心愿,移植给了两位患者,帮他们重见了光明。

任良心的故事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更有鞭策的力量和深刻的反思。我想,一则民生新闻,该有的也许不仅仅是新闻事实,而是源于基层,最真实、最有温度的故事。有了温度,新闻才会更有力度;因为暖心,才能给人更多的激励和鼓舞。从那以后,我更喜欢接热线电话了,因为里面有来自基层的呼声,因为电话那头的人需要我们。

2017年2月22号,濉溪县临涣镇黄庄村藕农卜凡浩拨打热线电话求助,说他家种植的60亩莲藕大量滞销,希望我们帮忙想想办法。我们了解到这是他第一年种莲藕,为了承包土地,建设藕池,他花光了所有积蓄,还借了十几万的贷款,家里上有双亲要养,下有三个孩子待哺,如果莲藕卖不出去会全部烂在地里,他的一切努力将付诸东流。如果莲藕卖不出去,他这个本就拮据的家庭更加困难。2月23号,《十万斤莲藕滞销 藕农急寻销路》的新闻在《直播淮北》播发。淮北市广播电视台的新闻网、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先后对这条新闻进行了转发和评论,自媒体朋友圈也纷纷转发,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卜师傅家莲藕滞销的情况。各大食堂、幼儿园、饭店、超市等爱心单位企业及个人纷纷打电话过来订购莲藕,我们也对这些爱心善举进行了跟踪报道。20天共播发11篇新闻,微信公众号推送20余次,点击量过十万。在暖心人们的帮助下,没几天,卜凡浩的十万斤莲藕全部销售出去。看到他快乐的神情和挂在腮边高兴的眼泪,我们的心里也暖洋洋的。

除了爱心藕,我们还通过电视新闻报道、新媒体发声等方式,帮助遇到滞销情况的瓜农、菜农、养殖户拓宽消费渠道、打通供应链接,搭建消费直通车。小小热线电话成了实现精准扶贫的纽带,也见证着新时代融媒体传播的力量。

其实,电话这头的我们是辛苦的、忙碌的。台风天,我们跟着抢险队在风雨里奔波,摔倒了,爬起来,拿起话筒,继续做报道;高温日,我们挥汗如雨,穿梭在大街小巷,记录下民生百态;疫情期,我们外出做防疫宣传、报道抗疫故事、提供权威的疫情信息。双休日、节假日也是我们最忙碌的日子,甚至过年,我们常常都是在工作中迎听除夕夜的钟声。

电话这头的我们还时时面临着风险,有时甚至是危机四伏:深夜暗访、乔装调查、灾区报道、跟随执法,几乎每一个新人入职,每一次深夜采访,领导嘱咐的第一句话就是:安全第一。我们探赌窝,访黑油站、蹲守黑作坊,为了社会的平安,扛起了责任,书写着无悔。

电话这头的我们也是幸福的、自豪的。走在大街上,来到村子里,大爷大妈们叫住我,跟我说,闺女,你就是潇湘吧,我们喜欢你们这些接地气、为咱百姓办实事的记者。接地气,办实事,这是对我们民生记者最好的褒奖。

9年的记者生涯,我和相城200多万位市民同呼吸、共心跳,在基层中锻炼出了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也让我的事业充满了活力。如今无论时代怎么改变,无论报道的形式怎么改变,我们的热线还在,我们的初心不改。倾听民意、关注民生,老百姓交待给我们的事儿,我们一定要给办、一定要办好!

2020-09-09 李潇湘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54931.html 1 3 热线里的暖心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