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吴永生 通讯员 徐峰
本报讯 近年来,濉溪县刘桥镇王堰村以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为契机,坚持党建引领转民风、创新思路树文明,聚力打造乡风文明的样板村。
2017年初,王堰村立足实际,顺应民意,探索乡村治理工作新模式,率先在自然庄建立党小组,同时,成立了村民理事会。“一组一会”治理新路径的建立,拓宽了党员联系群众渠道,力促社会稳定、移风易俗和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王堰村“一组一会”既引领村民自治,又推动以法治村、以德治村,着力打好乡村善治“组合拳”,大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发挥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规定宴席桌数、人情礼金数、彩礼数,杜绝过寿宴、乔迁宴、购车宴、升学宴、参军宴,禁止红白喜事请“喇叭班”,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引领群众尊良俗、去低俗、除恶俗,让乡村风气正起来,促进文明新俗蔚然成风。王堰村党组织把开展移风易俗与“党员活动日”“党员志愿服务”等活动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带头破除陈规陋习,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从严落实事前报批制度,节俭办理婚丧嫁娶事宜。广大党员还结合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和党员大会,带头深入查摆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个人执行移风易俗情况进行深刻分析、整改。作为移风易俗整治的重点对象,部分党员积极响应村“两委”号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引导广大村民做文明新风的引领者、倡导者、践行者。在移风易俗工作中,党小组和理事会成员带头宣传,既营造了健康和谐的文明乡风,又巩固了党在基层执政的人文基础。
与此同时,王堰村针对移风易俗工作存在的问题,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创新方式方法,强化移风易俗思路设计,做好“挡、包、树、带、筑”五字文章,创新“五组一会”工作机制,达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群众对移风易俗打心眼里欢迎。
做好“挡”字文章。陋俗生命力之所以顽强,主要是有“面子”这道屏障。王堰村通过发出倡议、制定标准,层层发动,全力推行红白喜事章程,给了群众另一种“面子”。深受陋习之害的广大群众乐得接这个“面子”,打心眼里赞成、举双手欢迎。该村村规民约规定,女方向男方要彩礼不能超过5万元,丧事办桌宴请不能超过15桌,每桌不能超出300元,标准下来了,花钱少了,事主很高兴,全村的百姓很满意。
做好“包”字文章。王堰村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按照标准章程,帮助群众全程包办红白喜事,解除群众后顾之忧。但凡村民办喜事不再使用喇叭班,可邀请村里的移风易俗文艺宣传队免费表演节目,既增进了村民感情,又节省了支出。
做好“树”字文章。王堰村创新“一组一会”工作机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推选出了威望较高、乐于为群众服务的乡贤、退休教师、老党员等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同时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充分酝酿讨论,表决通过,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婚事新办模式》《丧事简办模式》《红白理事会章程》等,使村民办理婚丧事宜有章可循。同时将章程在各自然庄进行公示,组织村民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健全建立红白理事会工作机制。理事会对村内红白事实施全过程监督,指导红白事事主按照标准和程序办理。
做好“带”字文章。王堰村利用农村广播、宣传栏、墙体画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全村深入宣传婚丧事大操大办的危害。通过召开党员干部大会、专题座谈会等形式给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常打招呼、常敲警钟;及时对有婚丧事大操大办苗头的人员说服教育,进行正确引导。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把移风易俗作为必讲内容进行宣讲,通过多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树立起正确的婚丧事办理观念,形成了全村移风易俗的良好社会风尚。 同时严格落实《淮北市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规定(试行)》要求,实行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报告制,对事前不申报、不备案及在丧事活动中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借机敛财的,经调查属实,一律上报镇纪委给予纪律处分。
做好“筑”字文章。为大力倡导移风易俗,王堰村坚持两条腿走路,把堵与疏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大专项治理的同时,大力发展群众性文化事业,依托农民文化乐园,定期组织文艺宣传活动,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墙、公开栏等氛围建设、清洁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用先进文化占领乡村的思想阵地。
2017年以来,王堰村通过村委会组织,村民评议,共评选出好媳妇、好婆婆各15位,清洁文明家庭25户。其中,照顾公公的张桂芝、拾金不昧的赵海燕获评“濉溪好人”,照顾瘫痪公婆的柴桂香获评“淮北好人”,勇救落水儿童的李从忠获评“中国好人”。王堰村获得“安徽省文明村”等多项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