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认真落实总书记指示,必须调动社区各主体积极性,加强共建共治共享,不断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夯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层基础。
到社区参加夺取“双胜利”志愿服务包保指导的50天感到: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大考中,既展现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显著优势,也暴露了不少短板和不足,特别是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不足和短板显得更为突出。比如,党的领导上,对居住社区的在职党员管理不够有力有效。组织体系上,社区工作人员少,整合功能比较单一和薄弱。治理机制上,“单位人”和“社会人”角色转换和把握不够,多元主体责任落实不够。社会服务上,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跟不上。硬件建设上,基础设施、智慧小区建设等比较短缺,特别是“无物业、无安保、无封闭”的小区。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树立问题导向,推进各主体搞好共建共治共享工作。
一、加强党的建设共建共治共享。把党的建设、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社会治理中,这是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的根本保证。如何加强社区党建?除认真落实基层党建条例外,非常重要的有三个方面:一是组织联建。坚持和完善市、县区机关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接对共建、接对帮扶制度,实现一对一“大党建+社区”覆盖;区、街道、社区将党总支、支部、小组分别建在社区、网格和楼栋,实现党组织设置覆盖;打破党员隶属关系限制,把所有驻区党员不分工作单位分别编入支部、小组,实现组织对党员覆盖。二是活动联抓。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联系群众优势,积极开展“三会一课”民主管理、便民服务等活动,共同推动社区治理。比如,疫情发生后,“党委号召、社区吹哨、党员报到”,单位在职党员包括大批领导干部到居住社区报到,接受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和工作安排,深入开展公共服务、自治管理和社会共治活动,一定要把特殊时期的探索予以完善并固化,在今后各项活动中有效运用。三是党员联管。选配和评价社区党组织领导、开展党的活动既要体现区、街党委主导,又要充分征求社区在职党员的意见;在职党员单位考核使用党员时,充分征求社区党组织意见,并提高社区意见对考核使用的影响权重。
二、加强社区功能共建共治共享。一是强化组织功能体系建设。发挥社区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强化对居委会、群团组织、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社会组织和居民组织的统领。发挥县区、街道作用,增强社区治理行政力量,包括在机构设置上建立健全社区组织,明确职责和权利;人员编制管理上向社区倾斜,鼓励应届毕业生和转业军人等到社区工作;待遇关爱上进一步落实政策,职业化专业化上加大培训力度。发挥联系社区机关和驻区非政府组织、居民作用,充实社区编外治理力量。二是强化自治功能体系建设。重点明确多主体责任,协调好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拓宽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范围和途径,不断丰富内容和形式。包括划小划细小区、楼栋、单元网格,织密多级网格体系;居民特别是党员成为网格区域治理的带头人、监管人和责任人,并从应急响应转向社会治理、便民服务等方面。开展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等为主的民主决策,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等为主的民主治理,以居务公开、民主评议等为主的民主监督。三是强化服务功能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打造“互联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新建和改造一批生活服务设施等,多领域开展社区党务、社会救助、保障办理、便民消费等相关服务。
三、加强运行机制共建共治共享。顺应“单位人”向 “社会人”转变的大势,重点围绕社区运转有效、顺畅,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一是构建“党建+”领导协同机制。领导和引导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二是构建群众自治机制。进一步拓展和完善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并强化自治与法治、德治相结合,既引导社会公众增强规则意识、自觉守法,又提升道德规范、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三是构建民主协商机制。健全社区协商制度,将物业管理服务、环境卫生整治、社会救助救济、征地拆迁安置、突发事件应对等纳入协商,取得公共利益及各方利益最大公约数。四是构建方式创新机制。依托“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理念、制度、机制和方法创新,逐步建立线上治理与线下治理交互融合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引导党政部门、社区居民运用新技术发布新政策、密切日常交往、参与公共事务、开展协商活动、组织邻里互动等。
作者系市政协经济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