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节水型城市建设工作“十大亮点”
创建节水城市,促进绿色发展。自2018年3月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淮北市把节约用水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细化分解各项目标,严格按照时间节点,稳步推进指标落实,全市节水型城市建设呈现出十大亮点。
荣获 “安徽省节水型城市”荣誉称号。
2018年3月,我市正式启动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两年多来,我市对照创建的时间节点要求和考核标准,倒排时间,积极行动,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节水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6月,我市被省住建厅、省发改委命名为“安徽省节水型城市”。
2
黑臭水体治理、雨污分流等重点工程初见成效。
三大污水处理厂安全稳定运营,日处理污水约15万吨;完成8条黑臭水体整治;雨污分流工程全面实施; “淮水北调”淮北市配水工程进展顺利,目前烈山、濉溪2大地表水厂已建成,淮河水已通淮北。
3
中水回用率位居全省前列。
我市丁楼污水处理厂、龙湖污水处理厂、淮北市开发区新区污水处理厂等三大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后,每天约有7万吨中水供大唐虎山发电厂、平山电厂生产使用,富余再生水作为城市内河生态景观补水,实现了污水的再生利用。
4
全面推进非节水型器具改造工作。
在城区范围内的居民小区、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学校、宾馆、酒店等场所全面开展用水器具普查,投入207万元以补贴形式对居民家庭非节水型用水器具实施改造,目前公共场所及公共建筑节水型器具普及率已达100%。
同时,利用每周六社区便民服务,采取用水器具“以旧换新”方式,常态化开展居民家庭非节水型器具更换改造。
5
供水管网漏损率降低至8.87%,管理水平位于全省前列。
通过改造老旧管网、开展水平衡测试、实施供水管网DMA分区计量管理,我市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降为8.87%,管理水平位于全省前列。
6
强化节水载体建设,覆盖率位于全省前列。
通过第一批49家、第二批18家节水载体创建“安徽省节水型企业(单位、小区)”,以点带面引领城市节水,我市节水型企业的覆盖率达47.65%、节水型单位覆盖率达85.28%。节水载体覆盖率位于全省前列。
7
实施计划管理,提高用水效率。
对年取水量3600m^3以上的150家非居民公共供水用水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确定工业、建筑业和公共服务等85个行业132种(产品、用水类型)的用水定额指标;构建“淮北市城市节水管理信息系统”,逐年分批对150家公共供水计划用水户安装远程控制系统,实现计划用水户信息化管理全覆盖,提高管理效率。目前,我市公共供水计划用水管理率达91.59%。
8
项目节水设施建设实施全过程监管。
规范节水“三同时”管理(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程序,对建设项目从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实施全流程管理,同时推进项目“海绵城市”建设,使建设项目真正实现节水效益。
9
深化制度建设,保障节水管理工作。
编制出台《淮北市城市节约用水专项规划(2018-2035年)》,为城市节水管理工作提供支撑和路线,先后制定出台《淮北市城镇供水管理办法》《淮北市城市排水管理办法》《淮北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19项节水、供水、排水、地下水保护、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规范性文件,为节水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10
对用水大户实行用水监控管理。
对年取水量20万m^3以上的18家公共供水用水单位安装远程水表,实行重点监控管理,切实提高我市节水管理水平。
图文 鲁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