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26日
第A11版:

从矿区机电工到工匠大师

——记全国劳动模范杨杰

■ 记者 徐志勤

“60年来,淮北市由煤城变成了一座美城!祝愿淮北市发展得越来越好,城市越变越漂亮,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幸福感越来越高!”3月14日,在工作室忙碌的杨杰,话语里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

今年54岁的杨杰, 30多年来,扎根煤海,踏实苦干,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他由一名普通机电工成长为高级工程师。

他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中共十八大代表、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获得“全国煤炭系统青年技术能手”“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全国煤炭系统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全国职工自学成才标兵”“全国技能大师”“第二届感动中国的矿工十大杰出人物”等荣誉称号。2018年4月28日,杨杰荣登中国好人榜,成为淮北市第144位“中国好人”。

从普通煤矿工人到高级工程师,从默默无闻的无名小卒到全国劳动模范,“机电大王”杨杰的人生经历可谓跌宕起伏。

初中毕业后,杨杰成为淮北矿业集团朔里矿业的一名机电工。短短几年时间,他通过自学“啃”完20多本矿井提升机方面专业技术书籍,积累了3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多年来,他始终秉承“精益求精、不断超越、推陈出新”的工作理念,立足岗位努力自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先后围绕制约企业安全高效生产的技术难题,执著专注进行技术攻关。

1987年,杨杰在淮北市“百业十行”大比武中拿到了绞车工种第一名,1990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煤炭系统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他更加坚定了信念:学一生,专一行。

2002年,他所在的矿井安装一套高压变频提升电控系统后,变频器的工作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咨询厂家后得知,采用传统的安装方法不能满足新设备需求。针对问题,杨杰设计出一套新的连接装置,每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百万元。这些年的刻苦钻研形成了诸多的创新成果,他拥有35项获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3项获得软件著作权,发表论文20多篇,为企业创效上亿元。

2006年12月的一天,晚上9时左右,朔里矿正处在上夜班职工交接班的时候。提升机缓缓地向井口移动着,26名下井的工人和13名上井的工人分别坐在各自的罐笼里。毫无征兆地,提升机突然掉电了,在离井口还有96.3米的位置,提升机停了。

39名工人被突然困住,没有办法与外界联系。处理电气故障的专家赶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现场气氛越来越紧张。半个小时过去,技术人员终于找到故障点。排除故障需要立即更换一个调闸模块,可这个模块几天前被调用到别的矿上去了。如果从其他矿井调用模块,最快也要两个小时。

关键时刻,矿领导想到了杨杰。接到电话后,他火速赶往现场。

仅仅几分钟时间,杨杰在领导的同意下更改好了程序。现场欢声雷动,39名矿工安全走出罐笼。

2010年5月,以杨杰名字命名、面向矿区开放的“杨杰讲堂”建成开课。讲堂把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生产控制设备搬进教室,实现了教学与生产实践“无缝对接”,这是国内首个以工人名字命名的、培训现代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技能的PLC实训工作室。

2018年初,他成为安徽淮北煤电技师学院教师,肩负着培养优秀技师的重担子。不久前,在淮北煤电技师学院“工匠大师”办公楼、“杨杰劳模创新工作室”,记者见到了淮北矿业集团高级工程师、淮北煤电技师学院教师杨杰。

工作室很宽敞,书柜里满满当当。两张宽大的工作台上有序摆放着杨杰工作室打造的煤矿可编程控制器、模拟电路、电子元件等实训器具。“在‘杨杰讲堂’,大家可以把从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企业最前沿的仪器设备、生产技术结合起来,转化为动手能力,我们这相当于打通了职业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对备用设备的再开发。”

作为身怀“绝技”的技术“大师”,杨杰深知先进技术只有被更多的职工掌握,才能发挥更大能量。目前,“杨杰讲堂”已培训各类技能人才近2000人,56名技师晋升为高级技师。

去年3月27日,杨杰荣登《好人365》栏目封面。同年他作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赴北京参加大会。“作为基层一线人大代表,我肩负使命为民代言,并将自己的经验介绍给更多的人!”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每当我遇到技术难题时,都非常高兴,因为这又是一次超越自己的机会,也是有针对性高效学习的催化剂,更是一次突破自我的过程。何以解忧,唯有创新!何以快乐,唯有创新!” 他目光灼灼地说,“我是全省唯一破格从高级技师通过答辩考评获得高级工程师的,也是我省实现零突破的‘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我经常会对学生说,终身学习是创新的前提,也能为自己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

2020-03-26 徐志勤 ——记全国劳动模范杨杰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38623.html 1 3 从矿区机电工到工匠大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