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26日
第A03版:

每一个你都最美

■ 记者 韩惠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市民政局高度重视,按照省民政厅和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认真贯彻落实“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要求,以严格的纪律、过硬的作风、有力的防疫管控措施,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各级民政人服从命令听指挥,履职尽责显担当,将最美的身影留在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

孤弃儿童的“守护天使”

3月23日,马红岩照例起得很早,挨个查看卧床孩子的身体状况,叮嘱有学习任务的要认真上好网课。47岁的马红岩是市社会福利中心儿童部主任,这天,她结束了长达28天的轮班,准备回家好好睡一天,再给儿子做顿好饭!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一老一小”服务机构的疫情防控是从上而下关注的重点。市社会福利中心是人员密集的特殊场所,服务对象以孤弃儿童、“三无”老人和精神智障特困人员为主,其中90%肢体残疾、体弱多病和智障脑瘫,防控任务容不得半点闪失。

早在1月22日,福利中心按照市民政局部署要求启动疫情防控工作,在全省第一家实行封闭管理。儿童部成立了以党员为主的“巾帼先锋队”,护理员分为3个梯队,每个梯队连续上岗14天,24小时吃住在孤弃儿童身边。

更换尿布、擦洗身体、喂水喂饭、清洗衣物被褥,看着上网课的孩子学习,白天保育员们忙得脚不沾地;晚上,她们就睡在孩子们隔壁,每两小时至少起身一回,看看哭闹声来自哪里,看看谁又一不小心蹬开了被子。疫情期间,保育员还增加了一项任务:每天定时给孩子们测量体温,做好记录。来回折腾下来,当班工作人员第二天基本上都顶着一双“熊猫眼”。

小心再小心,2月初一名因脑瘫无法自理的孩子突发疾病入院,还是让大家惊出一身冷汗。那天傍晚,保育员换尿布时发现孩子肚子鼓胀,试了试额头,竟有些低烧。情况紧急,当班的李淑华主动请缨,带孩子前往医院治疗,幸好经诊断为肠梗阻。经过几个小时的观察和治疗,晚上10点左右孩子的状态平稳下来,李淑华才安心返回中心。

中心所有饮食、生活必需品统一配送到大门前,轮班员工进入中心前每人都要进行核酸检测,做好自身消毒。“最严格的十几天,我们的活动区域只能在儿童部的三楼和四楼。”马红岩笑说,偶尔闲暇的几分钟里,姐妹几个站在窗前“向往”外面的世界,暂时忘掉身后如小山般的尿布。

全身心扑在孤弃儿童身上,保育员们却无法顾及自家的宝贝。新一轮值班前,徐丽将3岁的儿子交给母亲照料,没想到老人因过度疲惫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复发晕倒在家里,面对姐姐在电话里“咱妈都这样了,你爱来不来吧!”的斥责,她只有默默挂上电话。平日里,李梅家的“二宝”最粘妈妈,可现在她只有隔着手机发嗲,“妈妈,我亲不到你啊!”夜深人静时,李梅一遍又一遍回放丈夫发来的视频,眼泪模糊了视线。

“在我眼里,福利院的保育员阿姨和在疫区一线战斗的白衣天使一样伟大。因为有她们,我们离病毒远了,离春天近了。”网课开始了,老师布置下一篇关于疫情的作文,八年级的张天真酝酿了很久,将自己和院里孩子的心声一块儿落进了文内。

她是老人的“亲闺女”

春分已过,一路攀升的气温催绿了叶儿,催开了繁花。临近中午,石台镇敬老院的老人们在门口晒着太阳,自觉保持一米开外的距离,老人们笑说,“现在有疫情,我们得乖乖听话,不然赵院长又得‘唠叨’了”。

赵院长叫赵艳敏,今年36岁,在敬老院待了整整10年。大年初二开始,她带领院里的十来名工作人员,守着36名五保户和社会寄养老人,连续50天奋战在院里,像守护自己的父母般尽心尽力。

院里的五保户多在外有家、有地,出门溜惯了,初二封闭式管理后,老人们天天闹着要去走亲戚、串串门。75岁的朱克光也有快10年院龄了,老人有些耳背,说话口齿不清,心里不高兴就摔东西,使劲摇晃院里的大铁门。赵艳敏一遍遍解释,一遍遍拿手比划“勤洗手、多通风”“要佩戴口罩”“保持屋内整洁”,看到老人在屋里坐着就拿着手机播放疫情防控的视频给他看。话说烦了,也说进心里去了,后来,院里的大门开着让朱克光出去,他捂着嘴“不能出去,外面有病”。

安抚了老人,员工家属又“找上门来”。正值春节假期,却不能与家人团聚,一名员工家属直接将电话打到赵艳敏这里,“能挣多少钱不要命的干,家也不要了。我们不干了”。“谁没个家人,咱都要理解”,软言细语地劝导着,赵艳敏说,一来咱院里老人们急需照料,人都走了怎么办;二是疫情防控关键时期,随意外出更为危险,很快得到了员工家人的谅解。

防控工作一时一刻不能松懈,赵艳敏每天吃住在敬老院,从早到晚关注老人们的一举一动。疫情防控期间院里各个房间的窗户都留有缝隙通风,一天半夜突然刮起大风,赵艳敏被铁门的吱扭声惊醒,“这么大的风,老年人受凉可不得了!”没有惊动工作人员,披衣下床,她一一检查老人房间的窗户,确保全部关好才搓着冰冷的双手回到房间。没想到,受凉引发了赵艳敏的胃病旧疾,窝在床上一晚未睡,天刚亮,得到消息的老人纷纷来到她的门口,“你要照顾好自己,我们离不开你。”

尽管大门紧闭,敬老院的生活比平常更为欢喜热闹。厨房变着花样做好吃的,炸糖糕、包包子、擀烙馍,没到饭点老人们闻着香味、揣着手就来了。饭后的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听听戏曲广播,一块儿唱唱老歌,身体好的当院耍一套太极拳、打打羽毛球,赢来阵阵喝彩。

“再过半个月,把大院里的地翻一翻可以种菜了”,赵艳敏掰着手指细数:番茄、辣椒、茄子、豆角、包菜……蔬菜成熟时,将是好一番大家庭的兴旺景象。

疫情阻隔 爱不停息

“媒体上有报道,部分地区养老机构相继出现聚集性感染案例,社会上关注度很高。”“儿童福利机构里大多是重病重残儿童且集中居住,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疫情期间,濉溪县救助站站长闫栋和身为县社会(儿童)福利中心保育员的妻子彼此间联系不多,可一接通电话,两人情不自禁地又说起了各自的工作。

年三十开始,闫栋便守着救助站的20口子滞留人员,连续一个多月没有回家一趟。流浪乞讨人员是民政领域流动性最强、防控工作最难而自身防护能力又最弱的服务对象,县救助站按规定立即实行封闭式管理,落实应急值守制度,购买口罩、手持测温仪、酒精、一次性手套等安全防护用品;每日站内消毒,为站内照料人员测量体温,佩戴防护口罩,搞好环境卫生;加强食品药品、消防安全管理,每日所需菜品均定点配送至大门口;设立隔离观察室,对照料人员出现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的,立即转入隔离室观察。

滞留在站内的20人中,大多数智力存在障碍。每天不间断巡查时,闫栋不厌其烦提醒护理人员,“半自理人员喂饭要耐心”“上厕所要记得定期提醒”“室外活动千万记得添加衣物不能着凉”。记不得家人的名字,可滞留的流浪人员都记得闫站长,看他来了,笑嘻嘻地挥手招呼。

疫情阻隔,爱不停息。在保证抗疫的同时,为流浪乞讨人员寻亲仍是救助站的主要工作。担任县救助站站长4年多来,闫栋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091人次,通过多种寻亲方式帮助297名无家可归的流浪人员返乡(疫情期间救助5人),其中与家人失散时间最长的达40年。

2月19日,闫栋正在站里值班,接到派出所将一名流浪老人送来的消息。老人看起来疲惫不堪,黑色的棉衣上沾了不少泥,与他搭话却爱理不理。边迅速安排为老人进行身体检视、抽血、CT检查,边在今日头条发布了寻亲公布,很快其家人便赶到站内。原来,这名老人85岁了,精神有些问题,平日里脾气也不太好,家人一个看不住就跑到外头。18日早走散后,一天一夜里老人从东岗楼走到濉溪镇黄庄村。“多亏了你们,特殊时期不能握手,我就给你们鞠个躬吧!”临走前,家人执意表达感激之意。

“干救助这行,最开心最满足的就是看到救助人员能够一家团聚,流浪的人少一个,我们的心就安定一分。”疫情防控形势渐好,闫栋把更多精力投入寻亲上去,让流浪在外的人早点儿回家。

2020-03-26 韩惠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38569.html 1 3 每一个你都最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