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编者按: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世界性难题,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乃至人的素质全面提高。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考察调研时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回顾20年我们走过的路,这其中,有探索,有曲折,有创新,有成就。这20年,淮北市一任又一任领导,坚持经济转型不变,始终发扬钉钉子精神,咬定目标不放松。正是因为坚持接续奋斗、久久为功,才走出了一条具有淮北特色的转型之路。本文试从历史的角度,揭示事物发展的变化过程,以期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所谓城市转型是指城市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发生重大的变化和转折,它是一种多领域、多方面、多层次、多视角的综合转型。我市自2000年首次提出城市转型概念以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20年的艰苦探索,可谓“20年磨一剑”。梳理整个历史发展脉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自发阶段、自觉阶段和深化阶段。
第一个时期:自发转型阶段(2000—2008年)
1.城市转型的背景。淮北市是一个因煤而建、缘煤而兴的煤炭工业城市,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自1958年国家在淮北布局大型煤炭企业,大规模开采煤炭以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长期的煤炭开采,使淮北的煤炭资源日益枯竭, 经济结构失衡、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等一系列问题开始凸显。同时,由于过度依赖煤电产业,淮北市抵御宏观经济波动风险的能力一直较弱。1996—2000年全国煤炭市场低迷,淮北市财政收入下降、经济下滑跌入谷底。鉴于这些不利因素,推进城市转型,成为事关淮北发展全局的艰难抉择。
2.城市转型的提出。2000年12月,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初步提出了淮北城市转型的概念,之后又列入淮北市“十五”计划并获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2001年5月,淮北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发展,城市转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明确了城市转型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
3.城市转型的确立。2002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我与加快发展、城市转型”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通过开展大讨论活动,实现了思想大解放,加深了全市干部群众对城市转型的认识,为全市加快发展、城市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同年5月31日,市委、市政府向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上报《关于淮北市确立城市转型战略目标以及实施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城市转型是未来淮北市发展的战略选择和目标,是淮北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6月21日,市委、市政府向省委、省政府上报《关于淮北市加快城市转型、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关情况的报告》。报告包括淮北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淮北市加快城市转型的做法和成效、关于城市转型的体会和思考、关于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几点建议四部分。
4.城市转型的探索。2005年6月,为延长煤炭产业链,实现煤炭转化增值,淮北启动建设临涣煤化工项目。次年12月,临涣焦化一期工程正式出焦投产。2006年9月,淮北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百万人口、百平方公里和适宜人居、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工业城市,着力构建“实力淮北、活力淮北、魅力淮北、和谐淮北”。2008年初,时任淮北市领导率领市有关部门到阜新、辽源等资源型城市考察学习,借鉴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功经验,结合淮北实际进行研究分析,理清了思路,统一了思想。编制了《淮北市资源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得到了省发改委的批复同意。规划中,淮北市所确定的转型目标是“把淮北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煤焦化电基地、黄淮海平原食品工业高地、全省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试验区、皖北乃至黄淮海地区最宜人居的山水生态城市”。同时,制定了一批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加强产业互补、指导产业升级。
城市转型初期,淮北处于自发转型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能力不强、恢复环境成本过高、社会保障欠账较多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只能在市级层面、部分领域进行尝试转型。
第二个时期:自觉转型阶段(2009—2015年)
1.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2009年3月,淮北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淮北市全面开展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将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扶持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社会民生工程建设、环境整治与生态治理等领域,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加快了城市转型的步伐。
2.提出“六大转型路径”。2009年5月,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以产业转型为核心的“六大转型路径”,即:由单一煤电行业向多元产业转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传统商业向现代商贸服务业转型、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型、工矿型城市向山水生态城市转型、传统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3.加快产业转型。坚持依托煤、延伸煤。2009年12月,为支持煤焦化项目建设,淮北市委、市政府向省政府申报建设临涣工业园。省政府于2010年3月,同意临涣工业园比照省级开发区筹建,园区建设拉开序幕。2013年12月,省政府批准临涣工业园为省四大化工基地之一,2015年4月更名为“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成为淮北市产业转型的样板。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非煤产业。2009年5月,淮北凤凰山经济开发区开始建设,此后食品工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推进城市转型的第二大主导产业。
淮北市从国家层面被确立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后,处于自觉转型阶段。全市加快了城市转型工作,不仅制定了相关发展规划,而且在一些转型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有所成就。
第三个时期:深化转型阶段(2016年以来)
2016年9月,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在落实五大新理念中实现淮北转型崛起的目标,确立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成为全市产业和城市发展的方向。实践中,坚持“发展转轨、产业转型、城市转向、动力转换”,形成了“一二三四五”总体发展思路。
1.产业转型发展。由传统煤炭产业转向现代煤化工产业。201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作为支柱产业扶持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不断做大做强。2018年,煤化工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204亿元,同比增长20%,现已形成“煤—焦—化—电—材”循环经济模式;推动传统火力发电向更加节能环保迈进。平山电厂二期1×135万千瓦新型高效发电机组,代表世界最先进水平。大力发展碳基、硅基、铝基、生物基、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等“四基一高一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相邦陶铝新材料、金龙电子、卓泰化工等先进技术和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城市绿色发展。推动绿色创新发展。独创“七步造林法”,为20万亩石质山披上绿装。2019年1月,相山公园荣获“国家级森林公园”。依托采煤沉陷区治理,重点打造南湖、东湖、绿金湖景区,整治中心湖带,修复生态环境,打造一批滨河、滨湖公园和景观带。2017年12月,南湖湿地建设成为国家4A级风景区。采煤塌陷区中湖现已治理成为城市中央公园绿金湖。“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城市风貌逐渐形成。2019年5月,淮北市荣获第十届中华环境优秀奖,采煤沉陷区治理成为全国样板,10月,全国部分省市矿山生态修复暨采煤沉陷区治理座谈会在我市召开。
3.城乡转轨发展。实施城乡协同发展。结合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安置,建设东部新城、南部次中心、高铁新区等,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农民进城安家落户。同时推进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社区延伸覆盖,促进城乡互动、融合发展。落实共享理念,保障和改善民生,让转型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2016年以来,淮北市持续改造老旧小区,实施棚户区改造,已改造10万多套,30多万名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经过多年的发展,淮北市的城市转型已处于深化阶段。在体制机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转型成效逐步显现,转型路径具有特色,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转型模式,为实现转型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