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4日
第A11版:

静谧中的声响

——读徐迅散文集《响水在溪》

肖 震

十年前,在朋友的办公室内偶然看到散文集《半堵墙》,随手翻了翻,便被深深地吸引了,从那时便知道了作家徐迅。

没想到,十年之后,在我们淮北矿业集团公司组织举办的读书会上,竟然与作家徐迅见面了,当我说出我读过您的散文集《半堵墙》时,他说:“哦,那是十年前出的书了。”因当天活动时间紧迫,只简单与徐迅老师聊了一会,得知他新近又出了本散文集《响水在溪》,因所带的书已送完,他说回北京后给你邮寄一本过来。于是与徐迅老师合个影,加了微信,便匆匆而别。

几天后,我便收到了徐迅老师为我快递来的他亲笔签名的散文集《响水在溪》。

散文集《响水在溪》共分四辑、计99篇文章。在第一辑中,他听风,听雨,听鸟声,听蝉鸣;他看月,看云,看山,看湖,看雪;他看花,看草,看山竹,看落叶。无论是听还是看,他都在听和看的过程中描述出一幅自然万物生生不息、美好盎然的画卷。“河水潺潺,如歌如舞,如泣如诉……潺潺的水声组成了一组编钟,宫音之高亢、商音之流畅、角音之激越、徵音之深沉、羽音之悠扬……”(《水声》)。徐迅用极其平静的心态感悟大自然中的美丽。

在本书的第二辑,徐迅着重用质朴的笔端,温情的叙述对故土厚重的记忆,对亲情难以磨灭的往事。徐迅对父母亲的情感是深沉、真挚的,在读他好几篇关于父母亲的文章时,都让人泪湿眼睑,常常感悟那隐蕴在岁月中的深厚情感没有因为时间的经久而让他变得不甚清晰,反而是在经过岁月的沉淀之后让他对父母亲的情感愈加的历久弥新,过去了很多年与父母亲的生活片段仍然让他清晰地用娓娓道来的语言叙述着,那片段那画面仍然清晰地在眼前浮现着。关于父亲的话题,他在第二辑好几篇文章中都或多或少地写到,如在《夜气》一文中写父亲的离世,在《父亲不说话》一文中写铁匠父亲使用了一生的铁锤,感觉父亲的一生本就是一把蕴含了无穷无尽力量的铁锤。“当铁锤已经深深融进了他的生命里,他把他的子女们也都当成一块块‘生铁’在不停地锻打着,他希望岁月将他的儿女们都能够锻造成为一件件有价值的‘物件’……”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一文中,他写了父亲,也写了村里的一些老人们,在人生的暮年都喜欢坐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在阳光下感悟不多的人生岁月。

徐迅在《响水在溪》一书的第三辑所写的文章可以说都是游记,但是,徐迅所写的游记跳出了一些作家写游记单一的范畴。他所写的不只是对某一景点的具体描写和所见所想,他所写的都是来自心灵深处的真挚感悟和情感的流露,所要表达的都是生生不息的自然万物所营造出的不同的大美景象。读作家徐迅所写的游记,扑面而来的都是文化气息。如在《桂花的都江堰》《秦淮河只说历史》《邮票大的乡村》《夜读韩城》等文章里,都有着那个地方特有的历史文化。他每去一个地方,深挖的都是那里的历史文化遗产,打捞起来的都是那湿漉漉、沉甸甸、厚重的与文化有关的事迹,吸引读者与他一同回味、感悟那远去的历史和扑面而来的五彩缤纷的文化气息。

在《秋雨残园》一文中,在北国京都的秋风秋雨中,作家徐迅感受伤痕累累的圆明园遗址,让读者读出了作家心中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侵略者的野蛮毁灭东西方人类文明瑰宝的控诉。“我们不难发觉,那把大火烧烫的还有我们民族的心,灼热的石头灼伤着我们民族的灵魂,圆明园是我们民族无法愈合的一道巨大的伤口……”作家徐迅在秋风秋雨中行走,沉痛地感受着一个民族灾难深重的历史,内心止不住地一声声呐喊,心一次次在凄风苦雨中发颤。

读徐迅的散文,能感受到他心情的宁静,他喜欢避开喧嚣的都市(抑或是避开纷扰的人际关系群),独自感受大自然馈赠人类的美好景象,书写出一篇篇大气唯美、意境悠远的散文。如《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著名作家徐坤评论说:“徐迅的文字太静了,静得令人心惊,看似波澜不惊,禅定处,却于天地间有大声响……”徐迅在此书几乎所有文章中关于静的叙述都不同凡响。在此书开篇之作《染绿的声音》一文中,开篇便说:“山居的日子,是在山中一座精致的石头房里度过的,那天天,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宁静震慑着。”

作家徐迅在静谧中感悟自然万物的生长、生活,在静谧中思索人生、回望故土中的人和事,直至在安静中写出一篇篇精美的文章。

2019-10-24 肖 震 ——读徐迅散文集《响水在溪》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28098.html 1 3 静谧中的声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