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19日
第A04版:

产城融合谱新篇 满眼锦绣入画图

——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七年“蝶变”之路

■ 记者 傅天一

抱江通海,跨江联动,同时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不普通。

成立于2012年1月的郑蒲港新区,不仅承载着当地人最迫切的发展愿望,还承载着马鞍山市跨过长江拓展城市空间的最迫切的发展需求。甚至从全省维度来看,建设郑蒲港新区最具有“安徽意义”。省委、省政府明确新区发展定位是“港城一体、产城一体、城乡一体”,着力打造安徽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和现代化新城区,成为皖江城市带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马鞍山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推进新区建设。经过七年建设发展,郑蒲港新区城市框架逐步建成,产业规模基本形成,发展进入“快车道”,已然勾画出了一幅大气磅礴的壮美图画。这里不仅成为一方投资的热土,更是一座越来越美的新城。明年,郑蒲港铁路专线建成后,合肥都市圈乃至皖北地区通江达海的水路运输枢纽将更加畅通,郑蒲港新区“承东启西、纵贯南北、通江达海”的交通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江海联运枢纽中心的目标渐行渐近。

七年里的每一天,这里的风景都在变。起高楼、畅交通、兴码头、建园区……从郑蒲港码头打下第一根桩,到综合保税区获得历史性突破,随着时间齿轮的滚动,郑蒲港新区从一片空白到初具规模的产业新城,实现了华丽“蝶变”,港口经济发展的大手笔,把“一片荒野”点化成了“一块金砖”。

经过七年来不断“拉框架、打基础、兴产业、优环境”,郑蒲港新区进入了厚积薄发、做大体量、做优质量的关键时期。接下来,郑蒲港新区将紧紧围绕打造“生态福地、智造名城”决策部署,坚持“港城一体、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发展定位,抢抓列入全省法定机构改革试点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开放联动,坚持深化改革、激发动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对外开放新高地、城乡融合新样板。

开放带动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2017年7月5日,满载4700吨货物的越南籍“海豚15”号货轮,自印尼布敦岛布通港抵达马鞍山郑蒲港,标志着郑蒲港码头正式对外籍轮船开放。喜上加喜的是,郑蒲港至上海港外贸内支线和郑蒲港至盘锦港内贸集装箱定期班轮也在同一天开航。郑蒲港“三喜临门”,对将其打造成安徽江海联运枢纽中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枢纽”港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6月13日,国家八部委组成的联合验收组向马鞍山综合保税区颁发了验收合格证书,标志着马鞍山综保区顺利通过“国考”。经过不懈努力,马鞍山成为安徽省继合肥、芜湖之后,第三个拥有综合保税区的城市。综合保税区的获批设立,标志着马鞍山经济从此拥有了接轨世界的大平台,将带动马鞍山市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今年1月3日,由中铁二十局承建的马鞍山郑蒲港铁路专用线跨合马高速公路连续梁中跨合龙段顺利浇筑完成,为全面完成架梁等重要节点目标奠定了基础。郑蒲港铁路专用线连接马鞍山市区、和县及郑蒲港新区,并通过同城闸站接入淮南铁路,进而沟通合肥都市圈乃至皖北地区,明年建成后将承担港口集疏运总量470万吨,同时辐射郑蒲港新区、和县、马鞍山市、合肥都市圈等,还将承担南京枢纽七坝港区部分集疏运量。

这些还都只是郑蒲港新区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的一个缩影。七年来,频频上演的大动作,都在逐步实现着郑蒲港新区与“国内段”“国际段”的无缝对接:首艘外籍轮停靠郑蒲港;开通了至合肥港的“天天班”,至武汉港等沿江重要港口定期航线,至泉州、广州的南方航线和至盘锦港的北方航线,至上海港外贸内支线等定期班线;郑蒲港铁路正式开工建设,347国道和常合高速、北沿江高速等陆续贯通,以港口为核心的“公、铁、水、空”集疏运体系逐步完善……郑蒲港新区对外开放通道不断拓展,面向国际国内的港口物流集疏运体系逐步完善。

郑蒲港新区发挥综保区优势,瞄准保税加工、保税仓储、保税物流项目实施精准招商,推进美国碳纤维刹车盘保税加工、新辉开智能制造等已签约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北大荒粮食仓储物流加工、马钢钢材深加工等项目建设,推进汽车、水果、冰鲜等进口指定口岸申报,构建“口岸+产业+市场”一体化口岸经济区。拓宽对欧合作通道,积极引进绿园公司、番茄世界等荷兰优质食品企业,加快建设中荷食品产业园,积极申报安徽省首批国际合作产业园。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郑蒲港新区用“速度”和“激情”诠释奋斗。今年,新区将牢牢抓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历史性机遇,积极推进与上海临港集团合作,深度融入南京、合肥都市圈,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抓住全省港口资源整合契机,深化与合肥港等港口合作,全力支持郑蒲港铁路加快建设,构建完善郑蒲港公铁水联运集疏运体系,进一步加密中转航线,加快建设安徽江海联运枢纽中心。

集聚产业

加快产城一体融合发展

2018年6月1日,安徽义利北冰洋食品有限公司正式建成投产。正式投产后,预计北冰洋饮料产品在长三角市场规模5—8年内可达3亿瓶(听)以上,实现销售收入近6亿元,提供近300个就业岗位,利税约1.6亿—2亿元。

6月27日,郑蒲港新区创久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及高端封装测试生产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由深圳创久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分两期建设,此次投产的为一期项目。二期项目预计2019年建成投产。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产值达30亿元。

12月8日,由深圳福斯特半导体集团投资的龙芯微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项目在郑蒲港新区正式投产。一期投入人民币2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达5亿元。该项目拥有四层独立厂房,占地面积为20000平方米,一期投入2亿元人民币,拥有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线十余条和万级、千级和百级净化车间,以满足半导体器件前工序的全自动化封闭生产需要。

七年来,随着一个个项目的投产,郑蒲港新区不断刷新着产城融合的速度。“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郑蒲港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认为,要加快产业发展,推动产城融合与促进就业相互协调。自建立之初,郑蒲港新区就坚持新兴产业集聚、创新驱动与项目带动并重,推动产业升级。

郑蒲港新区着眼于形成以工促农、工农互惠的关系,构建“临港产业集中区、城市综合服务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新型产业布局形态,实行“产业集聚发展、功能集成建设、资源集约利用”,提高人口集聚和就业能力,解决“人到哪里去”的问题。对临港产业集中区,围绕打造安徽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加快建设千亿规模临港物流基地和亿吨大港,发展重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坚持不招污染项目、不引低层次项目。引进南京大学、中科院食品应用技术研究院等,在新区设立科技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引进瑞声科技、桑尼光电、上海紫江彩印等一批高科技项目。对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础上,探索园区化、产业化、合作化、农场化的发展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

完善配套

现代化新城正在崛起

新区优先推动发展教育事业,进入了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的初步阶段,目前已实现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全覆盖。去年9月1日,安徽师范大学附属郑蒲港学校迎来了第一批学生。该校系马鞍山市教育局批准的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全日制、寄宿制学校,总投资3.85亿元人民币。

七年来,郑蒲港新区坚持产城融合,在起步区的核心城区,通过市场手段“造环境”,实施重点项目,营造生态环境、生活环境、教育科研环境和休闲环境,快速集聚了人气。新区按照“港城一体、产城一体、城乡一体”的发展定位,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先后建成马鞍山二中郑蒲港校区、河海大学文天学院郑蒲港校区、市妇联幼儿园郑蒲港分园、芙途职业教育郑蒲港分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一批批城市配套设施不断完善,高品质生活正在逐步显现。从规划到建设,新区处处体现了产城港一体的发展思路。围绕一个人在城市生活的需求,配套“吃喝玩购娱、文教医体游”等设施,围绕入驻企业员工生活便利化,配套员工住宿、餐厅、购物、娱乐等设施,建设了燃气释放站、110kV宏港变、日产3万吨和45万吨水厂、12条10kV线路等重要基础设施。

七年来,郑蒲港新区不断完善城市配套设施。肯德基、必胜客、小肥羊等餐饮企业将陆续入驻。DIG进口商品直营店、乔波滑雪场、中影国际影城等商业旅游配套项目运营良好,已签约的置信假期四星酒店、人体博物馆等一批城市项目将提高新区人居生活品质,为企业发展、人才集聚提供良好环境,也将进一步完善郑蒲港新区的功能配套。

从“一阳初动、万物未生”的宏伟蓝图,变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建设热土;从“河塘纵横、田埂交错”的田野郊区,变成“高楼林立、幸福宜居”的产业新城,郑蒲港新区正在书写着崭新的篇章。

2019-01-19 傅天一 ——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七年“蝶变”之路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6603.html 1 3 产城融合谱新篇 满眼锦绣入画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