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杨大庆
“南有六尺巷,礼让共和谐;北有一杯茶,一笑泯恩仇。”每天早上6点,濉溪县临涣镇的怡心茶楼都会准时迎来第一批客人,他们在这里喝棒棒茶、听淮北大鼓、拉家长里短,享受着一整天的悠闲时光。临涣镇现有茶馆20余家,每天招待茶客6000多人。
临涣镇依托当地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茶馆设立调解中心,引导各方力量参与到人民调解工作中,赋予百年茶馆新的使命,使之成为化解社会矛盾、开展理论宣讲、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阵地,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基层社会治理生动局面。
化解矛盾新平台:
香茶中寻觅和谐味道
临涣的茶馆不仅是茶客们日常解渴、歇脚、聊天的乐园,更是民间调解的“法庭”。当地流传一句谚语,“三个茶客一面官,五个茶客推倒山”,意思是三个茶客评理,像一个公正的法官;五个茶客评理,事情就解决了。于是乎,喝茶聊天的地方,就成了当地人评判是非、化解矛盾的场所。
69岁的王保险是临涣镇梁庙村的五保户,因外出打工与家人失联多年,他名下的二亩半土地由弟媳王秀梅代管。5年前,王保险重新回到梁庙村生活,他想把地要回来,却屡遭拒绝。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了位于怡心茶楼内的茶馆调委会寻求帮助。
“如果再说不好,我就准备去北京上访。”王保险说,“我都要了好几年了,还是没有结果。”
然而,在调解员孙作成的努力下,双方不到一个月就达成了和解协议:土地使用权不变,承包经营收益归王保险所有,由承包人王朝敏直接把土地承包费付给王保险。
孙作成说:“我们使用‘一杯茶调解法’,在充分考虑情、理、法三者关系的基础上,让双方换位思考、各退一步,最终才能实现和解。”
据了解,2012年,基于茶馆在当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临涣镇便因势利导,邀请人民调解员王士宏牵头成立了临涣茶馆调委会。在茶室里,一张小方桌,一把水壶和几个茶杯,里面泡上“棒棒茶”。当事双方和调解员围壶而坐,喝着茶,嗑着瓜子,你一言我一语,当事人摆事实,调解人评道理,品茶谈笑间,纷争渐消。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王士宏开创了“一杯茶调解法”,即“以茶暖人心、以茶说人生、以茶述纷争、以茶找支点、以茶拆面子、以茶置梯子、以茶达协议”七步工作法,将当地群众因经济来往、房产、地边、婚丧嫁娶等产生的矛盾纠纷融入到一杯茶中,做到以茶去火、以茶评理、以茶言和,切实化解矛盾纠纷。据统计,至今共调解案件1600多件,矛盾化解率达95%以上。
理论宣讲新阵地:
大白话讲述大道理
午后的临涣古镇,老茶馆内茶香氤氲。“乡村宣讲家”王士宏又开课了。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王士宏正在深情讲述党史故事《信仰的力量》,“当年淮海战役的重要战场濉溪县临涣镇,一名支前民工在给前线运物资的途中发现自己的鞋子破了,他赤脚推着独轮车上了前线,物资最终送到了阵地,而他却被冻掉了四个脚趾头。战士们心疼地把民工冻坏的双脚放到怀中捂热,他们并不知道民工用小推车送来的是给他们过冬的军服和棉鞋。”
讲者动情,听者动心。站在人群里的王士宏饱含热泪,坐在茶桌边的群众或热泪盈眶,或低头沉思。茶馆里泪光闪处,都是对那段岁月崇高的敬意。“这些党史都是百姓身边的真事,怎么能不受启发呢!”
如何将党的理论变成老百姓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大白话,这成为王士宏时常琢磨的事情。作为土生土长的临涣人,王士宏来自群众、了解群众,他常去茶馆,听茶客怎样交流,怎样讲故事,回去后开始备课,给家人、给同事试讲,到茶馆里试讲,听大家反馈的意见。哪个地方不入耳,哪个地方不感人,哪个地方不生动,都要一一整理出来。宣讲结束后,王士宏还对听众回访,了解听后的反应。
茶客们不喜欢长篇大论,王士宏就开展微宣讲、微党课,时间不超过8分钟。他最大的特色就是会讲故事,善于利用身边事例说事明理,尽量使用百姓聊天的语言,家常话、口头语、歇后语等,让老百姓在笑声中听完党课。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能够走得更远。
2016年6月,王士宏以临涣镇12家茶馆为阵地,发起成立了濉溪县“乡村小喇叭”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队。“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依靠大伙儿的智慧,才能把党的好声音送到百姓心坎上。”王士宏说。
经过几年发展,“乡村小喇叭”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队招募各类“乡土名人”“民俗专家”“草根艺人”和“五老五青”人员志愿者,积极联手夕阳红老年艺术团、广场舞小分队、兵哥志愿服务队等其他志愿者队伍,建立了一支1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深入各村义务表演、开展服务、交流互动,让理论宣讲艺术化、接地气,把党的好声音送入寻常百姓家。
服务群众新场景:
心贴心办好民生实事
“我经常代理民事案件,担任法律顾问,在基层工作,最知道百姓需要什么。”王士宏说,“化解纠纷,为民解忧,是我走上调解之路的初衷。”
1999年,王士宏调入法律服务所工作。原本可通过代理案件创收,但很多案件却被他成功调解了。当事人满意而归,王士宏却成了朋友眼中的“傻子”。“虽然我收入少了,但我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从烦忧走出来,这也是我快乐的源泉。”
王士宏始终怀揣着为民解忧的信念。用他的话说:“乡亲们有难题不帮他们解决好,俺就睡不着觉。”
活跃在各个茶馆里的调解员们,不仅为百姓生活中的大小事务、家长里短进行依法评理,提供法律咨询,进行诉前调解,对于婚约财产、邻里日常、赡养老人等家事纠纷,主推家常式调解以及司法简易程序,做到情理法并重,而且,针对群众在“茶馆调解室”反映的农村实用知识短缺、家庭作坊产销受限等问题,聘请林果、畜牧、电商等相关“土专家”上门给予指导、搭建销售平台,快速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今年以来,累计帮助群众解决各类发展难题80余件次,带动50余户农户发展产业经济,户均年增收2.5万余元。
濉溪县司法局副局长王道爱说,实践证明,“一杯茶调解法”是服务群众的好办法。我们已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实践,建立“信访维稳工作专班”,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组织各镇(园区)推动“一杯茶调解法”进网格,最大限度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如今,在临涣镇乃至整个濉溪县,“一杯茶调解法”已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双堆集镇的“小推车”、百善镇的“乡村警务背包客”、南坪镇的“德育学校”等乡村治理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共同编织着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画卷。累计建成的300多个各类调解组织,今年以来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近9000件次,成功率高达99.3%,解决群众实际困难1000余件、提供解答咨询2000余人次。这背后是像王士宏这样的调解员和志愿者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茶香四溢的临涣镇变成了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