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肖干 陈万垒
“前方是淮北站,全面接轨‘高铁时代’,咱们出行更便捷了。”“这里是市科创中心,是淮北第一高楼,有很多科技创新平台……”9月28日晨,志愿者周杨开着私家车,把装裱好的李思勤烈士画像摆在身旁,绕城一周,缓缓而行。
“这盛世繁华,如您所愿!”周杨说道。
“昨晚,我又梦到父亲了。画像中的父亲,和我想象中的几乎一模一样……”从周杨手中接过父亲李思勤烈士的画像,李遵兰泪流满面。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画像中的李思勤烈士,头戴新四军军帽,目光深邃,凝视远方。
李思勤,1917年出生,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籍贯淮北市濉溪县,生前为宿县南古游击队指导员。1940年,在刘集(今属濉溪县铁佛镇)东头庙突围时,被日军用机枪射中腹部,英勇牺牲。
“父亲牺牲的同一个月,我才出生,我们俩连一面都没有见过……”84岁的李遵兰告诉记者,能够见到父亲一面,是她毕生所愿。
让烈士容貌再现,是对烈士跨越时空的致敬,也是对烈士家属的安慰。义务帮助400余名烈士寻亲的“中国好人”、安徽省道德模范周杨,带领“梦‘源’英烈回家路”志愿服务队,3次来到李遵兰家中当面沟通。
为了尽可能还原烈士相貌,他们还走访了烈士家乡父老,仔细推敲烈士所在部队的衣着细节,事无巨细。
而这精益求精的背后,是整个团队对英烈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烈士们用忘我的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山河无恙。能参与这项工作,三生有幸。”李思勤画像执笔人、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志愿者高阳雨萌表示。
“很多革命烈士牺牲后,没能留下一张照片。拥有一张烈士的画像,是很多烈士后人一生的愿望。”周杨介绍,“梦‘源’英烈回家路”志愿服务队成立两年来,在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等专业团队的帮助下,通过画像的方式,帮助11名烈士“复活”,促成跨越时空的“团圆”。
因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今年7月,“梦‘源’英烈回家路”志愿服务项目获评第七届安徽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