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2日

第A03版:

力促三“变”、彰显三“美”, 淮北闯出特色转型升级路

■ 国际金融报记者 吴典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金融是“五篇大文章”之一,绿色化与高端化、智能化是我国制造业发展方向,绿色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绿色发展,已成潮流,涌现出了众多值得借鉴和宣传推广的生动案例。

11月7日,由《国际金融报》主办的第三届“绿色金融论坛”在上海举行,淮北市委书记汪华东莅临现场,就“煤城淮北的转型与升级”发表主旨演讲。

淮北是安徽的“北大门”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是长三角链接中部地区的双向“桥头堡”和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 素有“运河故里”“中国酒乡”“能源之都”“好人之城”等美誉。

汪华东介绍说,“上世纪50年代末,淮北地区探明大量优质煤田,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逐步建起了一座新兴能源基地,建市60多年来,累计生产原煤十多亿吨、发电数千亿度,其中外送电量近三分之二,有效服务‘皖电东送’大局,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工业’是淮北繁荣发展的坚实根基。 ”

“煤炭黄金十年”后,煤炭资源枯竭,淮北面临着转型新课题。为攻克难题,淮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加快建设“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目标定位,持之以恒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顶压前行、克难奋进,改革攻坚、创新突破,探索闯出了一条具有淮北特色的转型升级之路。

变“一煤独大”为“多业共兴”

城市转型,产业先行,实践中,淮北全力推动“煤电”这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坚持“延伸煤”“超越煤” ,加快煤炭工业燃料向基础化工原料、高端工业材料转变,深化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 ,布局建设零碳智慧物流产业园等重点项目。

近三年,淮北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5.8%,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60万吨乙醇生产装置建成投产,平山电厂高效清洁燃煤机组每发一度电仅耗煤249克,成为全球燃煤发电绿色标杆。

此外,淮北市全力推动“铝基、化工”两大特色产业聚链成群。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两大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蓬勃发展,先后培育引进中基电池箔、 国轩象铝、 银邦新材料等为代表的一批“链主”企业。今年1—9月,淮北市铝基、化工产业链产值分别增长38.9%、10.7%,正朝着“千亿级”产业板块加速迈进。

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四大新兴产业集群成势。近年来,淮北市积极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 ,加强研究谋划,实行专班推进,持续延链补链强链,集聚了奇瑞高速电摩、翌光科技、 中清光伏太阳能电池生产及组件等为代表的优质项目,近三年全市战新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8.05%,前景可待、未来可期。

变“起跑跟跑”为“并跑领跑”

要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关键变量在科技,根本出路在创新。

近年来,淮北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功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孕育了陶铝新材料等一批世界领先的技术、企业和高科技项目, 聚焦三个方面持续用力。

其一是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投资15.2亿元建成投用集科技创新、企业服务、人力资源、大数据、政务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市科创中心。创建“绿色和精准合成化学及应用”重点实验室等 3 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华润金蟾药业“中药配方颗粒”重点实验室、理士新能源院士工作站等 88 个省级创新平台,赋能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1—9月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8%。

其二是推进高技术成果转化。先后与中国科大、上海交大、安徽大学、大连化物所等大院大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高标准建设临涣化工园区中试基地。近三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930项、完成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384.95亿元,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47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547家。

其三是强化高层次人才支撑。优化升级人才政策,设立“淮北人才日” ,创新高层次人才储备金制度,常态化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天使基金“投小、投早、投未来”的引导作用, “一事一议”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8个,14个团队入选省“115”等创新团队,30人入选省“特支计划” ,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超3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比超30%。

作为安徽省4家试点城市之一,根据教育部及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淮北创新设立了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按照“市场主导、政府主推、院校主研、企业主用”原则,首批择优推选产学研合作项目18个,招录研究生64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8名。

创新“一子落” ,发展“满盘活”。如今的淮北,从“吃资源饭”到“打创新牌” ,向高而攀、向新而进、向绿而行,“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正加速形成。

变“黑灰煤城”为“湖上美城”

许多初来淮北的外地朋友,都会惊叹于一座北方工矿城市,竟会拥有如此秀美的山水风光。

近年来,淮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探索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机制,既守护好淮北的“绿水青山”、更将其转化为“金山银山” ,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华环境优秀奖等多个“国字号”荣誉。

今年6月,淮北与厦门、北京、成都等12个城市共同发布了《学习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 经验 以高水平生态保护修复支撑高质量发展倡议书》,一起携手争当“厦门实践”经验的传播者、践行者,努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会上,汪华东分享了三个淮北的发展案例。

首先是创新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煤炭开采导致的土地沉陷,是城市之殇、民生之痛。我们直面这一生态欠账,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种上树”的治理模式,累计投入资金160多亿元,治理采煤沉陷区20余万亩,打造绿金湖、朔西湖、圆梦岛等众多湖泊湿地、滨湖公园,治理成效获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充分肯定,治理工程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二是全力攻克石质山造林难题。淮北当地人常说, “皖南一个扁担插下去,第二年变成一棵树;在淮北栽上一棵树,一不小心第二年变成了扁担”。淮北四周遍布石质山,无土缺水,草木难生,历来被视为不宜造林之地。在反复实践中,淮北独创“七步造林法”,以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栽植各类苗木1100多万株,为20万亩荒山全部披上绿装,在“石头缝”里造出了“森林城市”。

三是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淮北紧抓文旅这一无烟工业、富民产业,依托治理修复后的山水资源,活化利用隋唐大运河遗址、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电厂工业遗存等蕴含的文化价值,借助专业运营团队“外脑” ,用好资本平台 力量,谋划实施夔牛天街、柳孜运河遗址国家文化公园、 大唐电厂1969文化街区、工业博物馆等“十大文旅工程” , 精心打造“煤美与共、湖上淮北”文旅品牌,生态“高颜值”不断转化为经济“高价值”。

昔日之淮北,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煤城形象的真实写照。如今之淮北,开门见绿、移步皆景, “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生态风貌,已经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宝贵的资源财富。

2024-11-12 吴典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177151.html 1 3 力促三“变”、彰显三“美”, 淮北闯出特色转型升级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