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6日

第A01版:

淮安:运河上再现繁华盛景

■ 记者 于晓

2500多年前,吴王夫差开凿了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邗沟。从此,淮安这座城市便与古老的大运河一起脉动,也和漕运结下了不解之缘。

水波涟涟,滋养生息。日转星移,运河汤汤。

到了明清两代,作为融“漕、河、盐、榷”四大重地于一身的淮安更是繁华一时,康熙、乾隆二帝六次南巡均驻跸此地。漕运是明清时期我国经济的大动脉,是当时交通运输、物资流通、经济往来的主要形式。当时国家管理漕运的最高机构即漕运总督署就设在今天的淮安市淮安区。

初夏时分,日光渐盛。采访团全媒体记者来到了总督漕运公署遗址,这座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的建筑群,与南面的北宋镇淮楼、迎熏门(南门),和北面的淮安府署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历经千年的风霜,留存下来的只有部分石柱和石碑,还有门前的两座石狮,依稀可见当年的威仪。

“漕者,水转谷也。明清时期,总督漕运部院衙门掌管着江浙鄂赣湘豫鲁七省长达1700余公里水路的漕粮运输,以及1.2万艘漕船和12万漕军。450多年间,‘南水之襟喉、漕运之要津’淮安,共历经了262任漕运总督。”淮安市淮安区文史资料研究中心副主任叶占鳌告诉记者。

随后,记者们又走进与遗址相连的中国漕运博物馆,沿着古朴的木质楼梯而下,“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感觉油然而生。通过大量的馆藏和遗迹,及电子虚拟和幻影成像等现代化声光电的科技手段,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地再现了淮安“漕都居城,仓司屯卫,星罗棋布,俨然省会”的绚烂篇章。

“沿大运河持续运行的漕运系统,对巩固封建王朝稳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有着重大作用。”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孟爱民说,“古时‘南船北马 舍舟登陆’的喧嚣已远去,大运河及漕运文化留下的宝贵财富,依然在淮安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今,国家“四纵四横”骨干航道淮河与京杭运河在淮安交汇,是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江苏省干线航道网主干航道的重要交汇节点。淮安现有航道73条,航道总里程1483公里,位列江苏省第二,千吨级航道通达县级节点覆盖率达83.3%,基本形成了纵横贯通、辐射流域、通江达海、连城达港的内河干线航道网。淮安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达1.1亿吨,拥有设计通过能力在500万吨级以上码头5个、千吨级以上泊位92个。淮安港被交通运输部确立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之一。

“十三五”期间,苏北运河年均货运量保持在3亿吨左右,占江苏全省货物运输量的13.2%,是同期铁路货运量的5.2倍,相当于4至5条京沪高速公路运量。此外,苏北运河对徐州、宿迁、淮安以及扬州各市的GDP贡献率分别为3.74%、11.14%、8.29%、5.24%。年均贡献就业人数达22.3万人次,运河对区域城市所产生的GDP已超万亿元人民币。

5月14日,淮安市出台《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淮安”实施方案》,到2035年,建成以京杭运河、盐河、淮河等航道为主轴的通江达海二级航道网和“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的现代化港口,全面建成航运要素聚集、配套服务完善、运输市场繁荣、枢纽功能突出、辐射效应显著的全国内河航运中心。进一步发挥淮安水网汇聚特点和长三角北翼中心城市区位优势,助力建设现代化高品质的特色水网和面向全国的重要内河枢纽港,加快打造全国内河航运中心,以水运高质量发展重塑“运河之都”的繁华盛景。

在漕运文化中积淀的开放与包容,已成为淮安精神的真实写照。淮安人正凝心聚力,续写“运河之都”的历史荣光。

2024-06-06 于晓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165048.html 1 3 淮安:运河上再现繁华盛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