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邹晨光
仲夏时节到,麦黄杏儿肥。眼下,相山区曲阳街道的“笆斗杏”进入采摘期,黄澄澄的杏子挂满枝头争“鲜”上市,让农家“方寸地”变成致富“聚宝盆”。
5月30日,沿着修缮一新的黄里景区观光道路,走进黄里社区居民丁上升的杏林。放眼望去,杏园里的杏树枝繁叶茂,饱满圆润的杏子缀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
这两天,黄里特产“笆斗杏”刚熟,丁上升便接到了订单,他和爱人程玉巧便紧锣密鼓地进行采摘、挑选、装箱,为订单做着准备。经过丁上升夫妻的悉心打理,这些杏树年年丰产,最长的树龄近30年,一棵棵果树变成了增收致富的“幸福果”。
“我这有200多棵杏树,一棵杏树产果一二百斤。除了‘笆斗杏’外,还有‘金太阳’等品种,现在‘金太阳’已经下市了。靠这些果树,一年下来收入也不少。”丁上升在介绍的时候,给身边的妻子摘了一颗又大又黄的杏子。
“能有今天这片林子,俺媳妇可没少出力。”回想起种植杏树的历程,丁上升夫妻俩甚是感慨。2002年,丁上升和程玉巧组成了家庭。出身农民的丁上升家里较为拮据。为了生活,夫妻俩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凭借勤劳的双手,靠山吃山、刨坑种树。
“这些树就是我们结婚那年种的,那时候我们是挑水抬土,一两天才能挖出一个合格的树坑。”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22年已过,看着满是金黄果儿的杏树,夫妻二人深知这些甜蜜果实的得来有多不容易。
正是对土地的热爱,丁上升夫妻二人全身心照顾他们的“宝贝”果树。修剪、施肥、灌溉……为了能更好的让果树生长,他们在社区的帮助下,又打了一口170米左右深的水井,让果树告别“口干舌燥”的烦恼。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丁上升的“笆斗杏”也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我是专门带朋友来采摘的,他们家的果子个头大、口感好,我年年都买很多。”经营企业的市民张先生,此次专门带好友前来采摘,并准备采购一批作为礼物馈赠给合作伙伴。
走在黄里景区,像丁上升这样的种植户还有许多。漫步而上,没走几步就有当地果农在地头零散销售。一筐筐金黄的杏子,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游玩采购,铺就了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采摘体验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了黄里当地旅游的发展,富了百姓,兴了产业,实现了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
据了解,黄里风景区自然条件优越,土特产品质非凡,山西为红土山坡荒地,主要是以石榴园、杏园为主的经济林,盛产“笆斗杏”和软籽石榴。2004年上海林产品博览会上,黄里软籽石榴是全国唯一被展出的石榴果品。黄里“笆斗杏”、软籽石榴因品质优良、口感鲜美,早已美名远扬。黄里“笆斗杏”于2016年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经过多年培育发展,目前黄里杏园占地约8000亩。每逢麦黄时节、中秋佳节,各地客商竞相上门收购,供不应求。
近年来,相山区依托杏花举行的相山黄里杏花文化旅游节也已成为该区文旅品牌活动,自2016年以来已成功举办8届,在皖北具有一定的区域影响力,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黄里“笆斗杏”、软籽石榴因此走进大众视野。
“我们黄里有近8000亩果园,目前正值‘笆斗杏’采摘期,‘笆斗杏’皮薄肉厚香甜浓郁,周边的人都过来采摘订购,订单很多,可以销售两个礼拜左右。现在大家以村集体经济发展林果产业,各地客商竞相上门收购,村民也非常配合,村集体经济增长的同时,农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也提高了,希望广大市民前来采摘游玩。”相山区曲阳街道黄里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丁腾飞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依托优美生态环境,充分释放旅游资源潜能,以花为媒、以节会友,并围绕“旅游+农业”,成立5家专业农业合作社,促进群众增收,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