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山区人大常委会
2023年以来,相山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化市人大代表工作“2121”工程,高质量开展“关注民生提建议,五级代表在行动”工作,加强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有效激发代表履职活力,不断推动代表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思想引领,旗帜鲜明讲政治
始终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切实提升人大代表依法履职能力。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做到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每年向同级党委作专题汇报不少于2次,取得党(工)委的重视与支持。二是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引导代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及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等,持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既通读原文全面学、又与时俱进持续学,既结合工作重点学、又联系实践履职学;采取集中学习、专题讲座、“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积极邀请专家、学者、优秀代表授课讲学,人大代表政治素养显著提升。三是筑牢意识形态阵地。依托中心组学习会、党支部学习、典型案例研讨、代表履职培训班等活动,引导代表把微信群、QQ群等当成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敢于向生活中的错误言论和网络不良舆论“亮剑”。
二、强化活动载体,完善机制激活力
围绕“服务大局、助力发展、反映民意”原则,建好人大代表履职平台,强化活动载体功能。一是健全制度。坚持属地原则、行业原则、兼顾原则和自愿原则,科学组建代表小组,选配政治素质好、组织协调能力强、法律政策水平高的代表担任小组长,健全完善小组活动、学习培训、履职建档、接待选民、代表述职等10多项制度,实现代表履职制度化精准化。二是夯实阵地。按照代表工作“2121”工程要求,持续推进“六有”代表活动室标准化建设。2023年以来新建和提档升级代表活动室12个,完善代表联络站56个,为代表依法履职提供了活动阵地。三是打造特色。推广“流动议事桌”“来赶集吧”等特色履职平台,用实际行动察民情、解民忧、化纠纷,收到良好效果;打造“聚心茶馆”,以“茶”为媒,宣传政策,说理解事,化解民忧,夯实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东街道设立流动人大代表联络站零距离接待选民被《江淮法治》刊载。四是注重宣传。结合“江淮普法行”“宪法宣传周”等活动,多渠道宣传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及人大工作新进展、新情况,积极营造良好人大宣传舆论氛围。《“办公晨摊”让履职阵地“活起来”》获评第24届安徽人大新闻奖,《聚焦民生“菜篮子”助力菜市场华丽升级—农贸市场提升改造的代表建议办理侧记》等多篇稿件被《人民代表报》刊登,人大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三、强化履职实践,主动作为促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常委会常态化邀请代表参与重要会议,精心组织代表小组开展调研视察、执法检查、工作督查等60余次。一是关注经济发展“重点”。东山街道组织市区人大代表联动开展惠企服务工作调研,提出要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服务意识等意见建议,推动稳经济、优环境、保增长。市人大代表第十五小组开展乡村文化旅游和工业文明旅游专题调研,提出要因地制宜做好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构建集文化、产业、工业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景区,努力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工业旅游消费“爆款”景点,助力淮北特色产业与旅游经济共同发展。二是化解环境治理“难点”。组织市区人大代表深入相山经济开发区联合开展食品工业园污水处理问题及湘西沟黑臭水体治理工程调研、水环境治理视察等,紧盯具体问题,深化调研视察、督促督办、监督整改、验收评价各环节工作,全面提升辖区环境治理能力。三是疏通基层治理“堵点”。南黎街道组织开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专题调研,深入百莲百荷项目基地、南山汉文化馆、皖北川藏线等实地观摩,提出打造品牌、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意见建议。市人大代表第十二小组开展数字城市建设,提出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训、建立大数据共享机制、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建议,助力进一步提升综合治理水平。
四、强化工作创新,用心用情汇民意
实施“一线工作法”,做到代表履职在一线、倾听民声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一是聚力办好社情民意。全面落实每名人大代表每月反映一条社情民意,构建收集、梳理、研处、交办、反馈、评价闭环工作机制。一年来共收集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社情民意和群众诉求3576条,办结3506条,办结率98%,推动解决一批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二是深入联系国家机关。一年来,各代表小组开展联系国家机关活动53次,真实反映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三是落实接待群众制度。落实“双联”机制,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直接联系118名基层人大代表,通过走访座谈、电话沟通、微信交流等方式听取代表意见建议。落实代表接待日制度,每月5日或25日组织人大代表到辖区单位、街道社区固定开展接待选民活动。一年来,共接待选民1300余人次,集中协调解决选民反映难点问题230个,真正实现联系服务群众“零距离”。四是着力推动建议办理。围绕“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的要求,创新督办人大代表建议方式方法,构建“政府分管领导领办、具体单位承办、人大对口工委督办、代表全程参与”的长效机制,有力推动建议办理工作高质量发展,增强了代表履职实效。同时,将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区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交办的110件建议,办结率、满意率均为100%。
五、强化能力建设,优化管理增动力
不断总结经验、健全完善制度,促进代表履职管理更科学、更规范。一是履职建档激活力。制定《人大代表履职管理办法》,印制《人大代表履职档案》,全员、全程、全面记录人大代表的履职实绩,并作为提名连任代表和推先选优的重要依据,代表履职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二是严格考核促规范。坚持每半年全面督查代表工作,每年对镇(街)人大开展全方位综合管理评价,评定等次,下发通报,有力促进代表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三是主动述职提质效。落实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每年组织20%左右的代表按照报告工作、接受询问、开展评议、民主测评“四个环节”开展述职,确保每名代表届内向选民或原选举单位至少口头述职1次。2023年,组织新一届55名区级人大代表开展向选民口头述职活动,活动现场收集百余条社情民意,切实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结果。坚持以严肃、严谨的态度,对代表履职成效进行管理、评价、运用,并以评定结果为依据,评选优秀人大代表、优秀人大代表小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