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王守明
本报讯 去年以来,我市紧扣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目标,以信用助企、惠企、暖企、活企,有效发挥信用赋能实体作用,为高质量转型发展保驾护航。
信用审批高效助企。政务服务和工程审批系统嵌入承诺信息反馈表单,实现承诺、践诺信息自动采集匹配,以信用承诺减材料、缩环节,点亮“极速政务服务”。全市2502个审批事项嵌入“逢办必查”功能,自动核验申请人信用状况,“审管执信”四链融合、一网统管、一站服务,2023年以来,累计信用核查9.32万次,拦截严重失信主体58次,“绿色通道”服务企业千余家。
信用融资便捷惠企。完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功能,统筹公共信用数据和人民银行征信报告,针对不同规模和行业的融资对象,开展信用评价、风险画像,筛选推送“白名单”企业,形成集数据共享、银企撮合、风险防控为一体的信用融资服务体系。全市金融机构13家全部入驻,发布金融产品258款,入驻市场主体6.7万家,平台累计发放信用贷款86.5亿元。
信用监管柔性暖企。在建筑、生态等43个领域实行信用分级分类评价,根据企业信用状况和风险等级动态调整检查比例和频次,实现对企业无事不扰。出台三批次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对240项轻微行政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免罚,通过签署承诺书、批评教育等方式进行整改,2023年以来为群众和市场主体减轻负担达516.73万元。
信用服务增信活企。落实信用报告替代无违法无违规证明改革,以“1份信用报告代替40个部门证明”,解决企业开具证明“难、繁、久”等问题,累计为1325家企业出具报告。实施“两书同达”,打通信用服务“最后一公里”,在线为企业提供信用查询、信用修复、异议申诉、风险预警等咨询服务,2023年以来帮助修复完成1362条行政处罚信息,助力472家企业重塑社会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