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徐志勤 通讯员 李继锋
“今天,我是第18个年头在岗位上过了三八节。这一天,我提升了189次,创下了单班提升的新纪录。”3月8日下午5时许,中煤三建三十工程处海则滩矿项目部女子绞车班“老大姐”李敏做好交班程序以后,像往常一样又走进车间,对各台设备完好再次确认,“绞车房是保证项目部安全效益源头的‘命脉’,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大意。”
中煤三建三十工程处海则滩矿项目部女子绞车班,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海则滩镇一处山峁里,这里荒原戈壁,黄沙漫天。绞车房里绽放着11朵“铿锵玫瑰”,她们有的是矿建系统的新标兵;有的是有着二十年驾龄的绞车“长青树”,也有的是不舍梦想的在职大学生……她们平凡而非凡,创新出独特的操作法,创造了安全操作提升机三十万次零差错的纪录,为立井大断面连续六个进尺破百米刷新晋陕蒙地区进尺纪录,立下汗马功劳,做出独特的贡献。
岗位展风采
当日接班的杨玲,拿出《接班清单》走进车间,检查闸阀张紧度,听听联轴节运转节律,看高压柜电流电压数值……日复一日,她们逐一确认,不放过每个细微的环节。
“滴滴滴……”当清脆的发车信号铃声响起,杨玲随即进入“战斗”状态。只见她双手精准娴熟地扳动启动把手,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副井绞车上的显示器、仪表盘等设备,一天紧张而有序的工作开始了。
“常言道,魔鬼隐藏在细节里,我们要时刻关注每个运行参数,是否在正常值的区间内,还要听每台机器的声音是否正常,观看监控视频里是否有异常。”杨玲目不转睛地盯着监控屏说。在岗的每一分钟,杨玲和姐妹们都会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近年来,三十工程处对立井绞车提升系统进行了一系列技术革新改造,绞车也从过去的“手动挡”升级为“自动挡”。新型设备大量引进,科技含量大幅提升,绞车组在班长刘迎春的带领下迎难而上,坚持每周组织一次集中学习,优化学习积分制考核,细化个人学习培训计划,通过持续学习对照、交流探讨,提升了司机队伍的整体技能。
2023年10 月,班长刘迎春在项目部劳模创新工作室指导下,研发了“绞车内窥镜系统”,将绞车齿轮运行状态,显在显示屏幕上,极大提升了设备状态实时监控能力。此项目获评工程处“五小创新成果”一等奖。
“90后”女孩陈婉婉,是绞车班最年轻的一位,刚刚拿到绞车司机证。她在充分利用日常班会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抓住巡检反馈等时机,虚心请教师傅和机电检修人员。而今,工友间的学习氛围日益浓厚,无论是在班前室还是在操作间,总能看到一本本学习笔记。女工们将学习成果运用到实践中,满腔热忱地为企业发展、技术革新建言献策,实用“金点子”和绝活绝技,总能给企业带来真金白银。
“时刻保持清醒,操作精益求精”已经成为一种理念根植于女司机们的心中。每个人都明白岗位的重要性,操作时必须全神贯注、精确无误地操作每个动作,绝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否则就会出现过载、断绳等事故,造成停产。姐妹们都清楚,只要踏进操作间,就要心无杂念。
绚丽“半边天”
绞车班的女司机,日复一日,重复着单一而枯燥的三班倒工作;但她们却是乐观的,以女性特有的细心和认真,精心操作,开创出她们的“飞转事业”。
在操作时,她们根据不同的货物,实践创新了差异化操作法,为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赢得矿区干部职工的一致好评。
“操作标兵”邓冬花通过现场观察,发现吊桶接近井口时,速度不能降到最低,每次停车时吊桶上下波动幅度较大。她认真观察发现,如果机械减速将造成钢丝绳抖动。那么,她便尝试着在吊桶提升至距井口9米处,将爬行速度由1米/秒压缩至0.3 米/秒,实现了吊桶平稳到位停车,消除了潜在的安全隐患。项目部此操作命名为“冬花操作法”,是绞车班学习操作的“必修课”。
“技能大拿”王丽丽,在运送炸药雷管等特殊物料时,她发现罐笼进入减速点后,爬行距离较长,致使工作效率较低、电能消耗较大。她便试着在半速运行,设置二次减速点,缩短爬行距离。通过实践摸索,大大减少了每个运行时间,保障了安全。这种“丽丽提升法”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王丽丽把自己的“独门绝技”,分享在微信群里,成为大家的“共同财富”。
在岗位上,女工们是并肩奋战的“好战友”;生活中,她们又是相互关爱的好姐妹。龙金金患有胃病,不能熬夜,姐妹们主动调班,让她长期上早、中班。陈婉婉在读成人本科,每月要到榆林学院上课,大姐姐们都会像一家人一样呵护她,帮助她完成学业。
绞车班的女司机们,凭借着代代相传的敬业精神和团结向上的凝聚力,不断地克服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一次次圆满完成工作任务,也收获着一个又一个荣誉,先后获得淮北市“工人先锋号”、淮北市“五一巾帼标兵岗”等荣誉。
她们,成为塞外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奉献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