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徐志勤
金秋十月,放眼淮北,层峦叠翠,湖泊涟漪,风景如画。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煤炭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山为笔,以水为墨,以天地为纸,以梦想为砚,绘就了“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山水生态画卷。尤其是采煤沉陷区治理修复后的“六湖”,如同六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天地之间。
“开门即见绿,醒来听鸟鸣。”这曾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梦寐以求的。如今在淮北人看来只是寻常。
俯瞰淮北,呈“川”字形分布的相山、泉山、龙脊山,峰峦起伏、峰壑争秀,既是城市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六湖连珠的100平方公里的城区中心湖带,在阳光下波光粼粼,熠熠生辉。
碳谷湖、绿金湖、南湖三湖景区,巧妙地被一条绿道串联起来,形成城市核心景观区。市民与游客或步行或骑单车,沿着此条绿带即可欣赏三湖美景。
山青,湖绿,移步皆景。
美好的生态环境展示着这座城市生态修复的历程,铭刻着“煤城”化身“美城”的蝶变。
绿色发展之“山”的故事
淮北的山是石质山,不宜造林。
而石质山地在淮北就多达19.8万亩,被林业专家列为造林“禁区”。
“栽活一棵,不愁一坡!”几十年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大力弘扬钉钉子精神,顽强拼搏,持续开展荒山绿化。几代人的汗水,终于浇灌出来之不易的绿色!
如何才能让石质山上长出树木?经过多年尝试,“炸穴挖坑、客土回填、壮苗栽植、多级提水、培大土堆、覆盖地膜、修鱼鳞坑”,一套“七步造林法”被摸索了出来,看似简单的7个步骤,凝结了淮北林业人的智慧和汗水,让“石质山上长出茂密森林”的愿望成为现实。
坚硬的石质山没有土,那就锤砸钎凿、爆破炸穴,然后挑土回填,种上树苗。附近有土就用附近的土,没有土就采取客土回填的方法,从山下背土上山……
为了让石头缝里长出大森林,淮北人立下愚公志,代代来相传,独创的“七步造林法”,硬是让一片片灰白色变成了成片的绿色,一座座“秃山”变为森林公园,创造了人间奇迹。
积极争创国家森林城市、相山国家森林公园,推进林长制改革,仅2017年就完成人工造林面积9.6万亩,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获省林业厅充分肯定,石质山绿化经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通过荒山常规造林、雨季造林、封山育林、点播乡土树种和引导沿山村民承包荒山造林等多种形式,我市已累计绿化荒山13万余亩,栽植各类苗木1100多万株。
石头山上造林,从不可能成为可能,淮北人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让石头缝里绽放出绿色的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生动实践,在淮北大地徐徐展开,续写着绿水青山的传奇故事……
绿色发展之“水”的故事
水之于城市,是发展之源,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力的关键。
淮北本没有湖,现在的湖治理前曾是一个个废弃采石宕口,一片片荒草废滩。
建市60余年以来,淮北累计为国家供应原煤近10亿吨,鼎盛时期年产量接近3000万吨。
煤炭出,土地落。采煤沉陷让这座城市“天灰、地陷、河流污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地下水降落漏斗区达300平方公里。
建设生态文明,是民意,也是民生,更是发展。
我市主动回应百姓呼声,积极破解采煤沉陷区治理难题,累计治理沉陷区18.63万亩。同时加快实施河湖连通工程,“疮疤”变“美景”,得到国家有关部委充分肯定。2019年5月14日,第十届中华环境奖评选结果公布,我市荣膺中华环境优秀奖,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蓄水量与杭州西湖相近,300余种植物在此生长,100余种野生鸟类在湿地公园繁衍,经“深改湖”治理的南湖,早已成为我市沉陷区生态修地的生动例证。
利用沉陷区水资源统筹打造山水生态城市,以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走出了一条通往未来之路。何止一个南湖。绿金湖、碳谷湖、化家湖、洪庄湖……由沉陷区治理衍生的一片片水域,赋予了淮北灵性和秀美、生命与活力。
位于我市生态走廊带核心区的绿金湖,是西部老城与东部新城的中间衔接带。治理前为闸河煤田采煤沉陷区,污水横流,房屋倒塌,道路桥梁断裂,其“前身”让人不堪回首。
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把绿金湖打造成以城市绿心为主题,集生态修复、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城市中央公园。目前,绿金湖是全国地级市中面积最大的人工内湖,满足了淮水北调及全市战略蓄水的需要;治理形成的2.45万亩可利用土地,能容纳约8万人,可出让建设用地约8000亩,预期直接收益300—500亿元;巨大的湖面对区域小气候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湖山月,家国情”。今年9月27日晚7时30分,淮北市迎中秋庆国庆文艺展演在杜集区朔西湖景区拉开帷幕。
朔西湖景区,昔日大面积的采煤沉陷区,如今经过生态修复已成为集湿地保护、生态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城市郊野公园。朔西湖景区的前世今生,也是淮北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缩影……
“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如今,放眼淮北大地,碧绿的湖水、清澈的河流宛如一根根血脉滋养着城市的山林和草木,而山林和草木也涵养着水源。在这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完美的生命共同体。
美好环境就是民生,绿水青山就是幸福。
我市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实现了“依山建城”向“拥湖发展”转变,建成区面积扩展87.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63.6%,居全省第4位。
我市在2018中国城市大会上介绍经验,并荣获“2018中国城市治理智慧化优秀奖”,科讯科技、东华软件、国信优易等入驻大数据产业基地,智慧城市建设继续全国领跑。
我市还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称号,获批国家第三批城市“双修”试点市、第三批低碳城市试点、首批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2018年省级绿色生态城市综合试点……
从“依山”到“拥湖”,淮北山水相映,市民诗意栖居。
今年8月,市委书记覃卫国接受《安徽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要全力拼搏赶超 ,加快建设“五宜”幸福城市。
其中,加快建设环境优美、平安和谐的宜居淮北。坚持“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定位,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速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持续治理修复采煤沉陷区、采石宕口,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提升发展含绿量、含金量,降低含碳量,打造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的公园城市。同步改善城乡面貌、提升功能品质,统筹推进城市更新、新城新区建设、“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打造彰显徽风皖韵的精美城市、和美乡村。完善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工作长效机制,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全力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守护好全市人民和顺平安的幸福生活。
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是我市不懈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