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詹岩
青山为底,逐绿而行;清泓环绕,蓝绿交融;天朗气清,生态宜居……漫步在淮北大地,草木葱茏,万物并秀,一幅山清水秀的绿色新画卷正生动铺展。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治理修复采煤沉陷区、采石宕口,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五宜”幸福城市,将一个昔日的“黑灰煤城”打造成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的公园城市。
荒山披新绿 做好绿文章
山是城之魂。
周末的相山公园,游人如织,成为淮北人名副其实的“后花园”。如果不是翻看相山的老照片,你很难将现在满眼郁郁葱葱的森林公园与当年光秃秃的相山联系在一起。
淮北的石灰岩山地无土缺水,草木难生,历来被列为不宜造林之地。
如何把荒山变青山?经过几代人反复实践,一套“七步造林法”被摸索出来,石质山造林成活率提高到95%!
“炸穴挖坑、客土回填、壮苗栽植、多级提水、培大土堆、覆盖地膜、修鱼鳞坑”,看似简单的7个步骤,让“石头缝里长出茂密森林”的愿望成为现实。
如今,翠绿的侧柏在西山绵延成片;茂盛的刺槐、合欢在相山舒展枝叶;东部新城的连片山丘上,石缝间新植的树苗抽出新枝,从山脚到山顶,一直延伸开去……
不仅如此,我市还运用市场化治理模式,大力推进采石宕口生态修复,以废弃资源的“小杠杆”撬动生态修复的大效应,着力破解资金、治理、安全三大难题,让昔日的生态“疮口”变为城市“窗口”。
站在泉山采石宕口山顶,环顾四周:山上新植了各式树木,边坡平台绿化初见成效,景观提升工程正稳步推进,一个充满野趣生机的生态公园初现规模。
多年前,这里山体被毁,乱石危岩遍布耸立,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受到影响。
矿山生态修复投入巨大,面临资金难题。我市运用市场化治理手段,创新推行“分段治理法”,搭建治理基金,确保项目稳步推进。依托修复后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地形地势,创新“生态修复+文旅+农林”等开发式治理模式,打造集生态、娱乐、研学、养老等为一体的综合型城市公园,实现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双丰收。
河湖换新颜 优化水生态
水是城之灵。
傍晚时分,采煤沉陷区治理而成的绿金湖水波光粼粼,金沙戏水的沙滩上人头攒动、戏水畅玩。孩子们在沙滩上奔跑,堆砌着沙子,创造出各种各样的造型;摩托艇在湖面上疾驰而过,掀起了一道道涟漪……
“有碧水蓝天,有游鱼戏水,有笑声朗朗……经过治理,这里真是发生了巨大变化!”市民张翠翠带着孩子在此游玩,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的确,经过治理的绿金湖宛若一颗明珠,镶嵌在城市中心,水光潋滟、草木葱郁,成为淮北人的骄傲。
淮北因煤而建、缘煤而兴。建市60多年来,丰富的煤炭资源带来无尽荣光,也形成了大量的采煤沉陷区,成为城市难以掩盖的“伤疤”。
面对沉陷之殇,淮北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充分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数十年如一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誓将采煤带来的“黑伤疤”治好。
“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莲藕,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我市探索创新了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治理方法,解决了采煤沉陷区的治理难题,被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广泛借鉴。联合国人居署也对我市的做法给予高度肯定,称其为“实现了土地再生的奇迹”。
斜风细雨是诗,青山绿水是画。如今,从“黑色伤疤”到“绿色氧吧”,从“疮痍煤城”到“生态美城”,昔日沉陷土地重新变成沃土良田,朔西湖、古乐湖、碳谷湖、绿金湖、南湖、乾隆湖形成的中心湖带,还有洪碱河、新濉河、老濉河等河流纵横,赋予了城市灵性和秀美、生命与活力。
守护“天空蓝” 打好攻坚战
绿水青山是美丽,蓝天白云也是幸福。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是民生之本、现实之需、发展之要。为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我市多举措巩固扩大大气污染防治成果,全力守护“天空蓝”。
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持续推进绩效分级,及时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开展夏季臭氧攻坚,深入开展我市VOCs和氮氧化物协同控制工作,有效减少臭氧污染,对VOCs年排放量1吨及以上企业开展“一厂一策”帮扶。推进电力企业深度治理,开展砖瓦行业企业环境整治行动,对全市60余家砖瓦企业全面排查整治,强化“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实施分类处置、动态清零。
建立扬尘污染源清单,加强180余处施工工地扬尘监管。实施货运车辆限行,已建成30处货车闯禁区抓拍系统,优化重型车辆绕行路线,严查渣土运输抛洒行为。
加强溯源管控精准治污,充分利用大气网格化监测监管系统、黑烟抓拍、激光雷达组网监测等数据智慧化监管手段,及时发现、调度、处理大气污染问题,形成清单化闭环式管理。
……
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不懈,生态环境魅力日益彰显。今日的淮北,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城市风貌愈发灵动,一个更具实力、更有活力、更富魅力的绿色淮北正在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