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19日

第A08版:

关于淮北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写在柳孜运河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九周年之际

余敏辉

虽说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世界性难题,是一项极为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过,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考察调研时却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作为2009年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的淮北,早在2000年就提出城市转型概念,此后一直围绕“转型发展”这个主题,从“为什么转”“向哪转”“怎么转”三个方面,紧紧牵住产业转型这个“牛鼻子”,咬定目标不放松,以必胜之心创未有之业。经过20多年艰苦探索,淮北成功实现了从“依山筑城”到“拥湖发展”,从沉陷“煤城”到生态“美城”的华丽转身,尤其是从过去的“一煤独大”到如今的“五群十链”,交出一份亮眼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淮北答卷”,走出一条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们认为,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国民经济提升的催化剂”的旅游业,因其具有产业关联度大、资源消耗少的独特优势,往往成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优先发展产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明确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相辅相成,共生共荣,可见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

我们还认为,旅游本质上是人文活动,与文化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而从文旅产业链发展规律来看,文化和旅游融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围绕安徽省委赋予淮北“建设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定位,全力打造全国资源型城市全面绿色转型发展样板区的必由之路,更是淮北奋力走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的不二选择;淮北市政府《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争创国家级文化旅游、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争创2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新增4个4A级以上国家旅游景区,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自驾游目的地、研学旅游基地等重大品牌,旅游总收入超过175亿元,文化旅游产业对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诚可谓任重而道远,须踔厉奋发,砥砺前行!

一、淮北旅游资源禀赋及其特征

人们常说淮北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独特性和丰富性,红色、绿色、文化、历史、生态资源交相辉映,很多方面在皖北乃至安徽省是独树一帜,在淮海经济区也是别具一格,这很可能是一种走马观花、大而化之的说法。事实上,淮北旅游资源短板也是非常明显的,很多学者就曾指出,如“缺乏在世界、全国具有垄断性的出奇制胜的极品资源”“与周边地区相比,大多同质化且不具有比较优势”,认为无论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还是名优特产,缺少炒得热、叫得响的“重量级”资源,如历史古迹方面,“地下的多,地上的少;可说的多,可看的少”,且“旅游资源分散”等。当然,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淮北拥有丰厚的历史底蕴、优质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方面,商王相土与相山的传说、石山孜遗址、观星台遗址、楼顶山岩画群等远古文化遗址遗迹具有文化魅力;柳孜大运河遗址更是收入世界级文化遗产名录,另外还有临涣土城墙等古城遗址10多处,古墓葬40多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有淮海战役双堆集战场遗址。民间文化方面,淮北大鼓、泗州戏、拉魂腔、洪庄剪纸等很有名。境内山系主要是相山和龙脊山。闸河、濉溪河、龙岱河、南沱河、北肥河、涂河等14条主干河流贯穿全境,其间分布着许多采煤沉陷形成的大小湖泊。淮北市还有与淮南市相似的煤炭工业文化旅游资源,与亳州市相似的口子窖酒工业文化资源”。甚至还有学者对淮北旅游资源给予了更高评价:(1)山水城浑然一体,湖城山乡特色突出;(2)休闲氛围浓郁,闲情淮北独具卖点;(3)运河文化独特,品牌知名度高;(4)红色文化深厚,亮点特色突出。

我们通过认真梳理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走访和考察后认为,虽然目前淮北具有“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弯”城市生态空间,拥有皖北山城相连、山水相依这一独特而又秀美的自然风光,不过相比较而言,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淮北历史文化焕发出更加鲜活生动、更加璀璨夺目的内涵魅力,可以说“淮北之美极具文化涵养,人文气息浓厚”,“城市虽小,但从这里走出的名人却不少;城市历史并不久远,开拓的精神和铸就的业绩却闻名遐迩。似乎她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令人惊叹的成就。也许你并不熟知淮北,但你一定熟知那些属于淮北的高点和亮丽之处”。

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渠沟遗址、石山孜遗址,见证着淮北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先秦时期,宋楚更迭,学术思想活跃,文学艺术成就斐然。两汉时期,相城发展成为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隋唐大运河、宋元古瓷,传递着文化底蕴和人文魅力。淮海战场上,无数英烈抒写着淮北光辉的革命历史。

具体来说,淮北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历史遗存。除了石山孜遗址、烈山窑址之外,最为著名的是:渠沟遗址被确定为安徽省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早阶段遗存,柳孜运河遗址考古发掘被评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濉溪长丰街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被评为“2018—2019年安徽十大考古新发现”。根据淮北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全市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98处,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类别。此外,还有很多历史名人文化遗存,从古至今有华元、颛孙子张、蹇叔、薛广德、桓谭、嵇康、刘伶、嵇含、戴逵、桓伊、武祯、傅友德、周玉山、朱务平、刘开渠等。

——革命遗存。淮北地区为淮海战役主战场之一,有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及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等重要革命文物。根据淮北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的普查结果,革命遗址共有282处。

——工业遗产。1960年淮北建市以来,煤、电、酒、纺织等工业都书写了一段极为珍贵的城市文化记忆,60多年的经济发展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宝贵工业遗产,展示了淮北工业文明发展史。

——非物质文化遗产。截止到2022年12月,淮北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项(淮北花鼓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8项(即:传统戏剧2项:淮北花鼓戏、淮北泗州戏;民间音乐2项:临涣南派唢呐、夏派唢呐;曲艺1项:淮北大鼓;民间美术6项:淮北泥塑、张氏剪纸、宗氏剪纸、殷派面塑、商派面塑、贺氏绫刻画;传统技艺4项:口子窖酒酿造技艺、临涣酱培包瓜制作技艺、临涣纯羊汤制作技艺、淮北面皮制作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项:淮北六步架大洪拳、淮北李氏射艺;民俗1项:临涣茶饮习俗)。

说实在话,有着“能源之都”“红色热土”“运河故里”“水韵酒乡”“古乐之乡”“雕塑之城”“好人之城”“淮海相城”“安徽小上海”“皖北明珠”等诸多美誉的淮北,不仅历史悠久,文脉厚重,而且文化多元,名人辈出,家国记忆,薪火相传,“4000多年前,商汤十一世祖相土建城于相山南麓,此后历代王朝在此设郡置县。颛孙子张秉承儒道传业授惑,蹇叔辅佐秦穆公成就春秋霸业;薛广德、桓谭曾在相山讲学,‘竹林七贤’之嵇康、刘伶世居临涣;戴逵、刘开渠开创雕塑之先河,汉画像石、宋元古瓷传递着城市文化的深蕴;中国十大古曲中《高山流水》《广陵散》《梅花三弄》淮北独占三席;柳孜隋唐运河遗址作为中国大运河重要遗产点,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石山孜遗址、临涣古城墙、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展示着厚重文化和辉煌历史”。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风雨苍黄,岁月悠长。像煤一样“燃烧自己,温暖他人”的淮北,见证过商、周、秦、汉的辉煌,又处在苏鲁豫皖交界和黄淮海地区,南北东西,四通八达,“建市以来,更有四面人才,八方财富,多样文化,无尽信息,齐聚此地,形成了历史文化、环境文化、区域文化、本土文化(江淮文化、濉涣文化)、移民文化、时代文化融通互补、共存共荣的多元多彩的文化景观”。

还有一方面,大美安徽,锦绣江淮。安徽省每个城市资源禀赋不同,风光各异,而淮北人文旅游资源除了历史悠久,绵延有序,“非遗”文化别具特色,魅力十足之外,还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品位较高,对外影响力大,柳孜运河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安徽省继黄山、西递宏村之后的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这在皖北乃至于黄淮海地区,可称得上是文化旅游过得硬、打得响的“第一品牌”;二是种类繁多,地域特色鲜明,小城藏有大国宝,除闻名遐迩的运河文化外,还拥有古乐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口子酒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雕塑文化、古镇文化、古村落文化等多种文化资源。

由上述可见,只要淮北市委、市政府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坚持品牌化目标,坚持软硬件“两手抓”“两手硬”,在现有基础上往深里做、往实里走,不断提升文化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新赛道上打响“生态美城 传奇淮北”品牌,必定会成为加快建设创新型文化和旅游强省的一支重要方面军。

基于上述分析和认识,特别是烈烈相土,大写文明天地间,“哲学、历史、宗教、美学、文学、建筑、雕塑、绘画、书法、音乐,那些穿过岁月风雨的无数创造者智慧的光芒,于今,已秀丽成永恒的生命,辉煌为天地间的大美”。可见,对于自然旅游资源相对薄弱的淮北来说,利用自身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来发展旅游业应是一种首选的思路,也是一种最佳的出路。这是其一。

其二,“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为此,要深入研究如何把淮北历史文化系统地挖掘、收集、整理、研究和开发利用出来,尤其是“如何把文化时间的间断性与连接的统一性理成绪统?如何在文化空间多元混合中实现化合,从而提升淮北文化的真精神?如何将失真的物态部分地复原,彰显古老淮北曾有的历史风貌与时代神韵?”

其三,面对如此久远而丰厚的淮北文化,要坚持学以致用,在“结合”“转化”上下功夫,强调“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努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那么,扎实做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助力淮北转型发展,这是淮北文化学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也是每一位淮北市民不可推脱的时代责任!

二、淮北文化旅游业现状

及存在问题

就目前来说,淮北有国保级文物点6处(即:隋唐运河柳孜码头(桥梁)遗址、文昌宫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临涣古城遗址、石山孜遗址、古城汉墓、大运河淮北段),省级文物保护点17处(即:淮海战役双堆集战场旧址、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小李家、显通寺、化家湖遗址、共姬墓、汉阙遗址及水牛墓、青龙寺、徐集徐氏祠堂、赵集二级扬水站旧址、口子酒窖池及建筑群、濉溪老街古建筑群、秘霞洞石刻、颛孙子张墓、古饶赵氏宗祠、渠沟公墓、榴园村石榴园及乡土建筑、烈山窑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1处,文化资源密集度在皖北排在前列;A级景区18家,其中4A级景区3家(即:相山风景区、四季榴园、南湖风景区),3A级景区13家,2A级景区2家,其中文化旅游景区各具特色、互补性非常强。除了较为成熟的淮北市博物馆、相山风景区、临涣文昌宫、双堆集烈士陵园外,近些年来还培育了不少文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如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文化发展与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柳孜运河遗址景区、柳孜文化园和南山文化旅游景区,集文创、影视、演艺、商业、餐饮、居住、景区于一体的隋唐运河古镇,集西域风情、现代农业、四季花海、采摘体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高岳现代农业示范园,集工业生产与旅游观光体验于一体的口子酒文化博览园和凤凰山食品工业园,集欢庆丰收、文化传承、民俗风情及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石榴文化旅游节,以及拥有魅力十足的湖光山色、生态优良的城市水源涵养地、独具匠心的朔西岛、流连忘返的音乐喷泉、体系完整的煤矿文化,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交错分布的朔西湖生态公园。文化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量占全市总接待量的约40%,文化旅游已成长为淮北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在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虽然近年来,除了研学活动、乡村旅游、夜间经济渐成淮北文化旅游融合新风尚之外,文旅品牌项目建设成果突出,文旅体系发展卓有成效,“旅游+”产业融合内涵不断延伸。不过,对比省内其他城市,对标省外先进旅游城市,淮北文化旅游业发展较为缓慢,还处于起步爬坡阶段,仍面临着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不大、程度不高,文化旅游经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等问题,文化旅游业对淮北经济拉动能力依然较弱仍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们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从整体上来说,淮北文化旅游资源基础优、潜力大,文化旅游业支撑强、后劲足,不过从综合分析来看,应当清醒认识到当前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面临的挑战将大于机遇:

一方面,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文化和旅游发展成为各地重点发力点,如在淮海经济区内,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供给优势并不突出,与阜阳、宿州、亳州、淮南等地存在市场竞争关系,而上海、南京、苏州、徐州等长三角城市高品质休闲度假产品的不断更新与突破,给淮北文化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另一方面,除了接待游客量、旅游收入等均在全省排名靠后,旅游产出总量不足外,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1.文化产业发展缺乏专项规划,产业扶持政策力度不足,社会资本参与度比较低,专业人才匮乏,文化产业园区尚未形成,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等新型文化业态发展不足。

2.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不够,未能很好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旅游消费需求,目前尚无完善的、体系化的精品旅游产品线路,旅游市场影响力欠缺。

3.文化景区发展相对滞后,旅游度假区尚属空白,文创产品供给同质化严重,旅游干线、慢行系统、快速通道等配套不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亟需加强。

4.煤炭、电力与酿酒工业旅游资源、中心湖带旅游资源、大运河文化和古乐文化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农耕文化旅游资源、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包括“皖北川藏线”、朔西湖景区等旅游未来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与提升。

5.文化旅游融合大多处在规划与方案阶段,投资规模大、影响力大、牵动性强的旅游项目不多见,且真正落实到旅游产品上的极少,几乎没有能够在本区域以外市场打响的,具有地方特色与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品牌产品。

三、促进淮北文化旅游

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推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集约化、产品多样化、服务优质化”;淮北市政府《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着力构建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壮大文化旅游产业规模,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

我们认为,淮北自1960年建市以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煤城到美城”,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淮北建设者的心血与汗水,那么无论从提升城市品质和知名度、改善城市自然和社会环境、提高城市民众生活质量,还是要尽快把旅游资源变成旅游产业的淮北来说,都必须下最大的决心,作更大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在较短的时间内力争从旅游输出地转变为旅游目的地,从而逐步实现由资源到产业的“脱胎换骨”。为此,要充分利用特色文化资源优势,走“文化+旅游”的发展道路,全力打造“生态美城 传奇淮北”品牌,把淮北建成区域性、复合型旅游目的地。

2020年淮北市政协在《加强淮北市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调研报告中提出如下建议:首先,应时而动,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上位升温;其次,顺势而为,加强保护利用,夯实文化旅游产业成事根基;第三,借机而谋,打造特色品牌,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竞争优势;第四,相事而行,推动文旅融合,增强文化旅游产业支撑力度;最后,倍道而进,凝聚整体合力,确保文化旅游产业行稳致远。淮北市政协文史委原主任范向东还认为,加快淮北文化旅游业发展,首先要确立一个工作目标,即塑造淮北文化旅游品牌:1.打造地下大运河考古研究基地品牌;2.打造酒文化研学观光地品牌;3.打造“小推车”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品牌;4.打造矿山文化体验观光基地品牌;5.打造山水风光休闲旅游地品牌;6.打造国学研习地品牌。

我们曾发表多篇文章对淮北旅游业发展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关于加快淮北市旅游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也谈淮北运河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淮北日报》2014年5月20日);《关于淮北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探讨》(《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2016年我们再次发表《关于加快淮北旅游业发展的几点思考和建议》(《淮北日报》2016年11月29日),重点就淮北文化旅游业发展“形势怎么看、工作怎么干、问题怎么办”谈了些思考和建议,就现在看来仍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合理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其中一个主要观点是“淮北旅游的金字招牌,首选应是运河文化旅游”,进而提出要借助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之东风,乘势快上,擦亮“世界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并整合其他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将散落的珍珠串起来,把运河文化旅游打造成为皖北旅游第一品牌;另外一个主要观点则是在凝练特色、打造品牌时,要正确处理好两大关系:一是“众星捧月”和“星罗棋布”的关系;二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关系。

现如今,我们还要进一步强调的是,文化是旅游之“魂”,文化的内涵决定着旅游的品位、精神价值和人文含量;旅游是文化之“体”,是承载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文化和旅游相结合,正在中华大地上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催生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把淮北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转化成旅游产品,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产业的龙头和国民经济的支柱。

基于此,我们再一次呼吁,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是淮北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坚实支撑、增进民生福祉的应有之义。为此:

一是思想认识要再提高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必须下更大决心,更大的气力,扎实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而首当其冲的要解放思想,冲破陈旧观念束缚,树牢高境界大手笔的发展理念。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必须注重品牌建设,要结合景区景点建设,努力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营造良好环境,释放发展最大潜力和强大动能。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必须观念转变快、体制机制活、推动力度大,要坚持顶层设计,高位引领、高位推进,通过强化政策措施,助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二是发展思路要更清晰

——以大运河文化旅游开发为“第一要务”,借助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这一难得历史机遇,倾力打造强势龙头产品,同时整合其他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古乐文化、名人文化、口子酒文化、雕塑文化、古镇文化、古村落文化等,做好“创新创意”“品牌品质”“借力借势”“融合结合”文章,推动“文旅+科技”“文旅+农业”“文旅+体育”,将散落的“珍珠”串成一条精美的链,让更多人看到它们夺目的光芒,从而推进整个文化旅游业发展。

——以矿迹保护、生态修复为本,以沉浸式矿山旅游体验为特色,与口子酒业和电力、纺织等工业旅游联动,实现资源与客源共享,从而推进淮北工业旅游发展,目前可重点利用废弃火车运煤轨道,打造融入智能科技、文化演艺、美食体验、节庆活动等新业态的旅游观光小火车。

——以红色文化旅游为抓手,在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红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和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统筹规划红色旅游发展,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以农耕文化旅游为新的增长点,由点及线,建立乡村旅游精品廊道,凸显较高的山地生态与湖泊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资源禀赋,以中心湖带,相山、龙脊山、南山等为重点,促进生态休闲旅游快速发展。

——以特色餐饮打造为新的着力点,强化景点特色,吸引游人驻足,力求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于“吃”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填饱肚子,更满足一种求新、求奇、求异的愿望,如“与花卉基地相关的淮北花果小吃,与南山长寿文化相关的南山长寿宴、长寿小吃,与大运河相关的汴水怀古小吃,与濉溪石板街相关的濉溪忆旧小吃,与烈山榴园相关的榴园特色小吃,与淮北佛教文化相关的素食宴、素食小吃,与南湖景区相关的南湖风情宴等”。

三是建设力度要超常规

——创新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推进旅游与文化遗产、民俗、康养、会展、体育、科技、乡村、生态等的融合发展,形成具有淮北特色的景区和度假区。

——加快打造数字文旅产业。应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成果,培育数字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引导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直播、云展览等新业态发展,培育“网络体验+消费”新模式。旅游景区运用数字技术充分展示特色文化内涵,打造数字博物馆、数字展览馆等,提升旅游体验。

——进一步加强旅游营销,着力推介产品。拓展线上线下营销渠道,推动区域合作营销,推进重点市场营销。以淮海经济区、长三角城市群为重点市场,加强与当地旅行社合作,探索开通旅游直通车,开展假期红色研学、湖城休闲等旅游专题活动。

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2022年6月17日,淮北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五大板块,即:红色文化旅游板块、运河文化旅游板块、山水生态旅游板块、工业文明旅游板块、乡村文化旅游板块;2022年7月18日,淮北市政府印发《淮北市“十四五”文化旅游体育广电新闻出版发展规划》,提出大力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初步建成区域性、复合型旅游目的地,积极打造全国资源型城市文旅融合发展样板区、苏鲁豫皖四省交汇区域休闲度假新高地。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

为此,我们建议,当下加快发展淮北文化旅游业,除了要完善推进机制,加强宣传引导,做好资金保障之外,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精准发力:

一是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为此,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和对安徽省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市党代会的要求,切实将淮北文化旅游产业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淮海经济区、徐州都市圈,加快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落地落实,维护权威性、严肃性、指导性。为此,必须实实在在根据《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淮北市“十四五”文化旅游体育广电新闻出版发展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要求,进一步细化年度目标任务,分年度抓好任务落实和重点文旅项目落地建设。同时建立健全多层次、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层层分解任务,推动各项目标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三是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此,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尤其要结合淮北文旅资源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各种发展可能,从不同板块明确发展方向。如,淮海战役红色印记具有可待深入挖掘的“小推车”和“三全”等红色资源,大运河文化公园可以进一步打造成独具淮北特色的文化景观带,淮北独特的山水城市风貌可进行整合提升,工业旧址遗址也可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需要进一步挖掘、整合、提升。

2023-06-19 余敏辉 ——写在柳孜运河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九周年之际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140343.html 1 3 关于淮北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