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冯冬梅 通讯员 张启民
本报讯 “这‘板凳会’接地气又管用,咱们反映的问题政府很快就解决了,看看这新桥多漂亮!”昨日上午,杜集区石台镇白顶山村村民理事会成员禹大庆站在新修的山河子桥上连连称赞。石台镇通过形式简单、方便灵活的“板凳会”,听取群众心声,现场说事议事,“小切口”解决民生“大问题”,唱响了乡村治理好声音。
今年2月,禹大庆看到村旁的山河子桥年久失修,村民出行不便,便在“板凳会”上反映这一情况。禹大庆反映的问题引起石台镇领导高度重视,很快镇里决定投资40余万元,在旧桥原址上新修一座桥。如今新桥建成,不仅方便村民出行,也成为白顶山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石台镇从群众关切问题出发,始终聚焦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矛盾纠纷,通过形式简单、方便灵活的“板凳会”,干部与群众面对面交谈,心贴心交流,零距离接触,听取群众心声,现场说事议事,切实解决群众关心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唱响了乡村治理好声音。
日前,在石台镇学田村的“板凳会”上,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们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围绕村民普遍关心的话题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杜集区人大代表、学田村村总支部书记刘云烈和村“两委”成员一边听一边认真记录着。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拿出来“晾晒”,让群众全面了解村干部在干什么、怎么干、为什么这么干,做到有事敞开说、困难大家议,村“两委”的这种做法得到村民们的支持和拥护。刘云烈介绍,以前村里开会总是把大家集中到村委会的会议室里,捧着文件念给大家听。现在村民聚在哪里,“板凳会”就开到哪里,这种形式很受群众的欢迎。
梧桐村总支部书记孙乔对“板凳会”的成效也深有体会。在前几天的“板凳会”上,村干部与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拉家常、听实情、议问题,将服务群众、民意收集、基层治理等工作结合在一起,能解决的就地解决,不能解决的向上汇报协调解决。通过“板凳会”,该村还将村财务支出、村级重大事务等信息及时向村民公开,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协商格局,大家在唠嗑中把存在的问题给解决了。
据介绍,目前石台镇8个村和社区都形成“板凳会”常态化机制。板凳连起来,村民围一起,聊的是家事,谈的是政策,论的是乡村振兴,“板凳会”成了群众的“暖心会”。截至目前,石台镇的“板凳会”共解决群众矛盾纠纷和困难诉求60余起,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