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肖干 通讯员 周建军
本报讯 陶铝新材料应用研发项目(首期)获批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入库项目,获批省产业创新中心;华润金蟾药业开发出华蟾素系列产品,荣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奖、国家级新产品;中意胶带的整芯阻燃带系列产品,获发明专利授权2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省专利金奖1项……近年来,淮北高新区紧盯“高”“新”发展定位和园区优势产业,聚焦科技成果转化,致力创新平台打造,持续优化政策供给,构建创新型产业生态,多项数据指标位居全市前列。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成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和“最大增量”。
政策先行,壮大主力军。为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育锻造更多参与创新的主力军”,高新区制定出台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等政策文件,在科技项目申报实施、企业梯队培育、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团队引进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制定《淮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拉高标杆奋勇争先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22—2024)》,每年拿出3000万元,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机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9年初的25家增至2022年末的68家,三年增长2.7倍,增速全市领跑。
培育“尖兵”,提升竞争力。高新区始终对人才“高看一眼”,围绕“高精尖缺”推行“项目+人才”的引才模式,聚焦主导产业打造“人才链”,大力引进集聚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大力支持企业申报人才项目,通过债权入股的方式累计支持2100万元。引导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近三年来,先后实施省市各类科技项目20项,争取上级资金4000余万元。先后组建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工作站4家,5家企业被评为区级人才团队,芯淮电子、中鸣科技、力源新能源先后被评为省级人才团队项目。
建强载体,打造“主引擎”。高新区立足产业发展需要,鼓励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共建各类研发机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020年以来,共培育省级创新平台9家,累计达30家。陶铝新材料先后获批省技术创新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陶铝分中心、省产业创新中心等,连续3年被工信部列入《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
省技术创新中心、省新型研发机构、省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主平台相继实现突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延伸服务,优化“新生态”。高新区充分发挥金融在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关键技术研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等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科技金融支撑服务体系。管委会与徽商银行、建设银行签订业务合作协议,通过“园区贷”“人才贷”支持企业融资,协助14家企业融资4700余万元。深入推动企业与中科院、上海交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的技术供需对接,促进技术成果规模化应用。园区60余家企业与高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累计合作金额4000余万元。在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已聚集企业1300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 92 家,国家级孵化器1个、省众创空间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38 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3 家,创新生态体系不断健全、作用持续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