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晓虎
坚定“四个自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核心的使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信念体系。其中,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正确性的自信,盖因这一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法治分章,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法治文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历史高度。作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依法治国指导思想的提出,建立了具有原创意义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逻辑系统,在法治领域坚定理论自信,就必须坚定对习近平法治思想中这一重要指导思想的自信。
坚定对新时代依法治国指导方针的自信。全面依法治国是系统工程和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原创性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新十六字”方针,完善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制度,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体系建设全过程,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一指导方针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政治准绳,讲清了全面依法治国在全局工作中的坐标定位,实现了法治建设总指导方针从相对粗线条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到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高标准要求的历史性转型。
坚定对新时代科学立法指导原则的自信。科学立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全面依法治国的这一首要环节,原创性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将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原则和要求贯彻到立法全过程,使每一项立法都体现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确保立法各个环节都能听到人民群众的声音。进一步健全立法体制机制,为加快形成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支撑,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坚定对新时代严格执法指导理念的自信。严格执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全面依法治国的这一主体工程,原创性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一个有机整体,关键在于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擘画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重点、着力点和突破点。推进严格执法,直接关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法治的信心,决不允许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法治政府建设必须率先突破,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解决执法不严格、不规范、不文明、不透明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各级行政机关必须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扎实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努力实现最佳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件事情处理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坚定对新时代公正司法指导标准的自信。公正司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民性这一法治的根本立场,原创性提出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事关人民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事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都要认清司法权的中央事权本质属性,坚持以提高司法公信力为根本尺度,旗帜鲜明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每个党政组织、每名领导干部都要认清“党大还是法大”的伪命题本质和“权大还是法大”的真命题本质,自觉服从和遵守宪法法律,不以党自居,不把党的领导作为个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的挡箭牌,在法律面前不为私心所扰、不为人情所困、不为关系所累、不为利益所惑。把公正司法、司法为民作为全面依法治国得以实现的必要方式、重要标志与检验尺度,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提高司法公信力,维护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使全面依法治国达到预期效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群众在每一宗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坚定对新时代全民守法指导方向的自信。全民守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法治的这一前端工程,原创性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律要发挥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法治国家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只有全体人民信仰法治、厉行法治,国家和社会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坚持宪法法律地位上的至上性、适用上的平等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法律内活动,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带头依法办事,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才能引导全体人民自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法治成为全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为思想理论的先进性。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正确把握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科学方法论,是引领法治中国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旗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之所以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就在于有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在统筹推进“四个伟大”实践中,在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保障作用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依法治国指导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