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中高考备考季,既是一场学习能力的比拼,也是一场心理素质的较量。考生及其家庭都处于神经高度紧张的状态,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心理健康调适,从容应考?
一、家长如何应对考生常见心理问题?
1.考试前学生最担心的是什么?
考生考试前最多的担心是“怕考试发挥失常”。实际上所谓考试发挥失常,它产生的主要原因往往与出题过偏、怪、难有关。因此家长可以向孩子解释,高级别的正规考试,出题是比较严谨认真的,反而不会出现有时在学校考试出现的怪题、偏题,不会让你看到题摸不着北。
2.学生有哪些压力?
理解孩子有哪些压力,你才能真正帮到他。一般说来同学们的压力来自两方面,一是心理上的,怕自己考得不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二是身体上的(这个反而被家长们忽视),长时间的紧张作息,超强度的听课做题,睡眠不足,其身体自然感觉不舒服、累、压抑。因此,家长一方面要按照孩子的实际情况设定期望值,另一方面要多关心其身体健康,保证睡眠,同时包容他的负面情绪。
3.家长不该说什么?
不要总是问“复习得咋样了?”因为孩子没法回答你!事实上没有人是“复习完了”才去参加考试的,总会有点不放心没把握。而如果他实事求是地回答你,没复习好,这个信息又会强化他内心的不安,增加他上考场的压力。不要总是跟孩子讨论最后的结果。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言语中带着威胁和恐吓。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要从一条湍急的河流上走过一座独木桥,过桥之前不断地说掉下去会如何如何,那么过桥的时候还能走得安稳么!
4.越临近考试,孩子反而疲沓不想学。
很多学生都反映他们会在某个阶段有这种感觉:一方面内心很焦急,一方面却又感到说不出的疲倦以至学习没效率。当孩子出现这种状况时,首先请家长理解,这是大脑给出的一个信号:孩子需要适当休息调整了。人的大脑与其他器官一样,需要劳逸结合,如果外界强制性的给予学习任务,大脑自身的保护机制便会产生所谓“保护性抑制”,就是说这时候的大脑已经没有运转的效率了!这个时候,家长可以想想孩子平时都喜欢什么活动,提醒他休息休息,并适当做一些喜欢的事情减压。
5.如何面对自暴自弃的孩子?
一些基础差的孩子这个时候容易自暴自弃,“反正我不行,复习也没用”。实际上,我们的确看到有一些同学就是靠最后冲刺大幅提高成绩的。所以,不到最后一刻,一切奇迹皆有可能发生。作为家长,要多鼓励,多支持。
6.如何回答孩子“如果我考不好怎么办?”
几乎每个孩子都会问父母,“如果我考不好怎么办?”有的家长说,“无所谓,考不好就考不好!”有的家长说,“考不好就完了,我没办法,到时候你自己看着办吧。”这两种回答都不可取,考试对孩子、对家长都很重要,不可能无所谓,这样回答要么口是心非,要么是对孩子早已失去信心;而强调考不好的可怕后果,则会干扰孩子对学习的专注。这个时候最好认真的、诚实的与孩子共同面对这个问题,承认考不好的确是我们不愿接受的,但无论怎样现在都要尽心尽力,“咱们尽力!”只有这样,将来才不会后悔、自责。
7.最后阶段家长能为孩子做什么?
决定学习成绩的有三个方面的条件: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态。方法和习惯,已经不是考前我们能很快改变的了。所以这个时期,看到孩子或这或那的许多毛病,不要急于去纠正他。你能为孩子做的,是使他在这个时期保持一个稳定的学习心态。具体来说,一是照顾好他的饮食、生活起居,二就是闭上批评的嘴巴。也许他吃饭的时间有点长,也许他在厕所磨叽了半天,也许一晚上他去厨房翻了几次冰箱……不管怎样,这段时期不要吭声,这是你对孩子的体谅,这就是我们能为孩子做的。
二、老师应该如何做?
1. 调适考生应考动机水平。动机是推动考生备考和应考的一种内部动机,动机偏高或偏低不会使考生大脑皮层的最佳工作状态,激发考生的动机处于中等水平对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学习效率也随之增强,直到达到最高点。教师应对考生摆正心态,提升实效。
2.营造积极迎考氛围。高中生经历12年基础教育的成果要求在3天内进行检阅,这对于任何人都是一种挑战。面临考期临近,这种压力也会日益增大。因此,每到6月校园里到处是迎接高考的宣传标语,教室里是倒计时提醒,师生之间的和谐默契都为考生带来积极的教育讯号,这是一种积极暗示,自我打气,克服考前怯弱,延续万日的自信,指导考生做好迎考的心理准备和心理预期。
3.做好个性化辅导。根据不同学生的复习进度以及薄弱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确定努力方向,明确未来发展目标,提升内部动力。
4.强化考生自信的迎考品质。考生自信心源于学习实力,自信有益于考生能提高高考成绩,是考生考前备考及以最佳状态应考的基础。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充分调动考生积极性,保证实际水平的正常发挥。引导考生强化优势学科,对薄弱项针对辅导,建立个性化认知方式的知识体系和网络,有助于增强考生高考的信心。另外,积极肯定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进步,也有助于强化考生迎考的自信心。
5.关注学生的情绪,适时疏导干预。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情绪状态以及生活情况,针对出现过度焦虑及紧张情绪的学生及时干预,帮助学生调整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