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05日

第A06版:

朱继仁:奋进40载 青春献电网

■ 记者 傅天一

通讯员 李伟 刘娜

2022年12月31日,对国网淮北供电公司职工朱继仁师傅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是他上班满40年的纪念日。

“我的父辈们那时候工作条件艰苦,都是拉着板车带上工具、材料,巡视、检修线路的;我参加工作时,工作条件稍微改善一些,能坐在汽车里出去巡视线路、设备,检修线路。比我父亲工作时的工作条件改善了不少。”朱继仁说,他的父亲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是高射炮手,从部队退役后便转业来到淮北供电局工作,由于从小的耳濡目染,他对于电力工作也逐渐熟悉,后来也继承了这份工作。

1982年12月31日,16岁的朱继仁通过招工进入淮北供电局,被分配到线路工区检修班。当时的班长是张助民,朱继仁来到班组后,正赶上110千伏青宿线(青龙山至宿州)改造工程施工。他和同事们一起坐上一辆解放牌的敞篷汽车,拉着线路改造所需的设备和工器具来到施工现场。

当时正是冬天,天寒地冻,又下着雪。朱继仁和同事每天带着干粮和灌满热水的军用水壶去工地。穿着雨衣,坐在敞篷的汽车里,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一般。来到工地,他和同事的手脚冻得像猫咬的一样。他与同事总是一边干活,一边揉揉手、跺跺脚取暖。到了饭点,他们打开军用水壶,就着水壶里的水吃下干粮。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他们克服天气寒冷等不利因素,终于完成了110千伏青宿线改造工程的任务。

1990年,因工作需要,朱继仁被调至线路工区带电作业一班,经过刻苦学习,他逐渐掌握了带电作业技术,可以开展带电作业。2006年,朱继仁被调到配电工区带电作业班,配电工区带电作业班承担着给城区几百家企业和居民供电的重任,保障企业和居民持续供电是朱继仁和同事的职责。朱继仁不仅见证了公司和淮北电网各方面的发展,也为企业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说起援豫抗洪保电的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朱继仁说。2021年8月,时年55岁的朱继仁参加了援豫抗洪保电。他是国网安徽电力首批抵达郑州打支援的26名队员之一。“来电了!来电了!谢谢你们!真的感谢你们!”朱继仁在微信群里发的一段短视频里,原来一片漆黑的小区点点灯光陆续点亮,整个小区逐渐从点点星光到灯火通明。截至2021年8月29日,他与队友们已经连续8天7夜坚守在河南郑州防汛减灾的第一线,与队友们累计发电264小时、累计发电19000多千瓦时,并陆续恢复了4个居民小区的供电,保障了3300户10000多人的用电需求,在大灾面前展现了安徽电力的责任与担当,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也收获了河南人民的情深厚谊。

“虽然很辛苦,但心里是暖的,郑州市民们说的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做的一件件暖心的事,无数次让我们眼里噙泪,我们只有尽最大的努力,尽快恢复更多的小区供电,才能对得起这份感动!”

从2022年1月17日到3月16日,朱继仁与公司两名同事一起,被抽调前往北京,参与冬奥会、冬残奥会保电工作,坚守在北京山区的冰天雪地里,出色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谈及这段经历,朱师傅坦言,自己终生难忘。

“我是在2022年1月10日左右接到的通知,有幸被抽调参与冬奥会保电工作。这是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无论如何咱们要全力以赴,圆满完成才行。”朱师傅告诉记者,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他做了各种充足的准备,一遍又一遍重复操作流程,复习理论知识。

“冬奥会开幕式的时候,我们全体人员在当地山区的供电所值守待命,全力做好特级电力保障工作。”朱继仁说,当时北京的天气非常寒冷,气温低至零下二十多摄氏度,为确保发电车能随时启动,减小极寒天气的影响,朱继仁和同事们选择了一个笨方法——轮流休息。他和同事两个小时起床一趟,检查设备、启动车辆,保证发电车有任务时能随时出勤,随时拉得出、顶得上。

两个月的时间,朱继仁和同事们在冰天雪地里坚守在保电一线,及时发现问题,迅速排除隐患,为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为除夕夜的万家灯火,为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贡献了安徽力量、淮北力量。

2022年4月8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作为电力保障工作参与者之一,朱继仁深有感触。“整个冬奥会,我们保电团队纪律严明、严谨细致,坚决不出任何一点差错,还有几年我就要退休了,我要把这种冬奥保电的精神继续应用到平时的工作中,做好‘传帮带’,为我们淮北供电继续贡献力量。”

2023-01-05 傅天一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127160.html 1 3 朱继仁:奋进40载 青春献电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