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肖干 通讯员 郑言
本报讯 市人民检察院以维护公益为目标,以专项监督为抓手,创新打造“精‘益’求精”公益诉讼党建品牌,助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近年来,累计摸排案件线索1928件,立案办理804件。其中行政公益诉讼案件613件,民事公益诉讼案件191件。向行政机关发出诉前检察建议542件,检察建议采纳率高达100%。提起民事公益诉讼135件,诉讼请求全部获得支持。
建立专业队伍。市检察院针对基层公共利益问题存量大、新型违法问题多、办案力量不足等情况,从全市检察机关抽调9名党员骨干力量,成立公益诉讼工作室。其中,全国公益诉讼人才库专家1名,全国勘查取证业务能手2名,全省检察业务专家1名。打破部门界限,形成人员调配、案件管理、办案指挥于一体的公益诉讼办案“中枢”系统,根据案件需要,调度业务监管、刑事检察、信息技术等部门干警,共同参与案件线索排查、调查核实、案件研讨。工作室办理的4起案件入选全国典型案例,3起案件入选全省典型案例,5起案件入选最高检“千案展示”。
攻坚重点案件。工作室采用3S技术以及快速检测技术,对大运河淮北段开展遥感调查和抽样核实,发现违法建设、基础设施配置不达标等问题。经过公开听证,检察机关向相关单位提出检察建议。被监督单位根据检察建议要求,对违法用地行为依法查处,有效解决遗址保护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该案成功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围绕食品药品安全,开展“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立案办理食品药品安全领域行政公益诉讼案件39件、民事公益诉讼案件70件、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101件。围绕保护困难群体利益,建立全省首家“检校联建法律工作站”,精准帮教涉罪未成年人。
健全制度机制。建立全省首家驻行政机关公益诉讼工作站、全省首家快速检测实验室、全省首家智慧公益平台等三个“全省首创”,破解“立案难”“取证难”“鉴定难”等业界公认难题,提升办案质效。建立辅助办案机制,从市生态环境局等有关单位聘请特邀检察官助理,为司法办案提供有力的专业理论、技术支撑。积极向党委、人大争取支持,建立“1+1+N”工作机制,共同促进依法行政与公益保护。与多家行政单位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工作协作机制、工作通报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线索移送机制、普法宣传机制等,持续强化行政检察职能与行政执法职能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