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022年11月10日

第A07版:

税收执法有“力度” 信用修复有“温度”

■ 记者 傅天一

通讯员 吕红林

实习生 王婷 程雨佳

本报讯 “感谢税务部门把我们提前撤出税收‘黑名单’,这一段时间我们公司切实体会到了进入‘黑名单’的艰难,办事处处受限。今后,我公司一定认真学习税法知识,做到诚信纳税,重塑良好信用。”濉溪县某工贸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在得知撤出税收失信黑名单后激动地说道。

2020年6月,因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使用问题,该公司被当地税务机关确定为违法失信主体,企业纳税信用级别降为D级,失信信息被推送至“信用中国”网站进行公开。被纳入“黑名单”后,企业招标受限、政府“徽采网”销售受限、申领发票限制份数……企业销售额骤降,经营举步维艰。

2021年底,国家税务总局修订了《重大税收违法失信主体信息公布管理办法》,对信用修复作了重新规定,符合条件的失信主体可以申请提前停止公布失信信息,旨在进一步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这一新规的实施,给诸如濉溪县某工贸有限公司一样在税收“黑名单”中的企业带来希望。淮北市税务稽查部门第一时间对失信主体进行梳理,建立工作台账,逐户分析,对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电话、走访等方式开展政策宣传,辅导企业进行相关材料的准备。

2022年6月,该工贸公司提交了提前停止公布的申请材料,稽查部门随即对相关情况进行了核实,并按规定提前停止公布该公司失信信息。今年以来,淮北市税务部门共计帮助包括该工贸公司在内的9户企业撤出税收违法“黑名单”。

税收“黑名单”纳税信用修复机制给违法企业“亡羊补牢”的改过机会。我市某建设工程公司因发票使用问题被列入“黑名单”,税务部门根据规定将其相关信息进行公布。其后,该企业在贷款、企业招投标等多个环节感受到了“黑名单”的威力:中小银行不予贷款,在四大行的贷款额度下降了40%。不仅如此,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也取消了该企业招投标参与资格……面对因涉税失信惩戒造成的困难处境,该企业决定用实际行动修补受损的纳税信用。在约定的时间内,缴纳了所欠的税款、滞纳金和罚款。根据规定,税务部门提前将其从税收违法“黑名单”中撤出。随即,该企业得到了期盼已久的银行贷款,成功招标了某重点建设项目的工程。

淮北市税务局稽查局局长李明表示,为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税务稽查部门一方面要严厉打击涉税违法犯罪,维护公平的税收秩序,保障依法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会严格落实《重大税收违法失信主体信息公布管理办法》,持续推进税收违法失信主体信用修复,让税收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

2022-11-10 傅天一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124168.html 1 3 税收执法有“力度” 信用修复有“温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