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022年11月01日

第A03版:

集聚“强磁场” 激活“主引擎”

——我市科技创新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记者 俞晓萌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建创新型城市为抓手,着力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用科技助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45%,增幅全省第一,四家高新技术企业入围省“百强高企”名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7.8%。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由2015年60家发展到91家。

人工智能先进实验室、实物编程机器人果小萌体验馆、智能AI机器人果小聪体验馆、智能AI机器人果小智体验馆、VR未来科技体验馆……走进位于相山经济开发区的安徽果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发展的气息扑面而来。自2015年11月成立以来,果力智能逐渐发展为拥有4000平方米产业化生产基地、2000平方米人工智能科普体验基地以及3000多平方米农耕文化体验园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我们经过一年多的研发,今年刚向市场推出一款机器人,可以实现横向移动、物体识别、色段识别等。目前,这款产品已经进入全国近千所大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课程。”果力智能总经理刘珂告诉记者,多年来,公司基于强大的研发团队和逐年递增的研发投入,开发了数十款从幼儿园到高校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产品。下一步,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购置研发设备,扩大研发团队的规模,争取开发出更多更好更适用于市场的人工智能软体机器人。

十年来,我市持续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实施《淮北市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行动方案》,探索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制度,激发企业创新创业热情。支持“铝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高分子化工材料”等产业创新基地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2家。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端新告诉记者,我市始终围绕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布局创新链,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得到突破和应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坚持把园区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明确园区科技创新定位,成功创建淮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安徽高新技术开发区、安徽省创新型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强化财政资源配置导向,加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指导,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奖励资助政策,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由2012年的1.60%提高到2022年的2.06%。

围绕主导产业共性技术需求,优化布局科技创新平台。2020年4月,淮北源创客众创空间荣登榜单,成功升级为国家级众创空间。2021年1月,源创客科技企业孵化器升级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安徽省入围的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之一。截至2021年底,全市有科技创新平台252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91家、市级172家。

2019年9月27日,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和孵化五位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中科(淮北)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中科(淮北)产业技术研究院不仅是淮北市为引进中科院人才团队及高科技企业搭建的平台,也是中科院机构在淮北转移转化科技成果、促进产业化项目发展的重要平台。

十年来,我市不断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与中科大、上海交大、安徽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等加强对接交流,商谈产学研合作事宜。通过支持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凝练、申报国家、省、市科技项目,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创建国家及省级“双创平台”等方式,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我市还充分发挥科技支撑民生作用,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备案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7家,选派省、市、县(区)科技特派员422名,实现308个行政村(涉农社区)科技服务全覆盖。选聘大学生科技特派员43名,组建科技特派团15个,选树科技特派员示范点5个。2015年以来,立项实施省、市乡村振兴、人口与健康等民生领域科技项目56项,支持财政研发资金4720万元。

十年耕耘,十年奋进。我市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安徽见行动,淮北争前列”,通过科技创新助力淮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2-11-01 俞晓萌 ——我市科技创新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123505.html 1 3 集聚“强磁场” 激活“主引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