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刘露 通讯员 康鹏飞
实习生 陈宇
本报讯 今年以来,我市不断创新农村电影放映机制、放映手段和放映形式,努力做到全市放映无盲区、全覆盖,实现了每村每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和中小学生每学期观看两场以上爱国主义教育电影的目标,放映效果好,成为一项实实在在的“暖民心”工程。
“望”眼惠民生。坚持把电影送到基层一线、边远农村地区,流动电影放映实现基层全覆盖。实行“六个结合”,即与美丽乡村相结合、与农民文化乐园相结合、与人居聚集地相结合、与舞台广场相结合、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活动相结合、与疫情防控工作相结合。今年以来,全市放映公益电影3730场,观影人数达351320人次,任务完成率112.22%,实现电影放映乡村全覆盖,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闻”需有拓展。结合我市乡村振兴实际需求,采用“一加二”的放映模式,以“优秀国产电影+精准扶贫公益宣传片、农村实用技术科普电影”的形式,精选《巧用秸秆利环保》《大棚蔬菜栽培技术》等影片,组织12支放映小分队深入全市22个贫困村,放映科教电影264场,积极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问”道探民声。深入全市学校、军营、社区等90多家单位,发放调查问卷400余份,收集了解观众需求,制作包含60余部电影的节目单发送给村镇和相关单位点映,在放映点公示新片快讯、放映时间、反馈电话,接收群众意见,变“放什么看什么”为“点什么放什么”,切实提升放映效果。
“切”脉出实效。针对放映条件简陋、放映形式单一等问题,积极筹措配套资金,集中订购基层公益电影放映所需影片,国产新片的订购占比超70%,订购、放映场次居全省前列。通过改造废旧礼堂、利用文化活动舞台等方式,投资10万元建成2个室内固定放映点20个室外固定放映点,极大改善基层群众的观影条件。紧贴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爱国主义教育、扫黑除恶等工作,放映专场主题276场电影,丰富放映内容、服务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