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傅天一 通讯员 黄磊
本报讯 近年来,烈山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实施平安森林、健康森林、碳汇森林、金银森林、活力森林“五大森林行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护绿”“增绿”“管绿”为基础保障,协同推进“活绿”“用绿”等目标任务,走出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被学习强国等省级以上媒体平台专题报道,相关经验总结在全省林长制电视电话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烈山区大面积工矿废弃地和破损山体得到修复,6万亩荒山披上“绿装”,森林覆盖率逐年提升,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实现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新色半城绿”的华丽转变。生态修复后的南湖、化家湖等绿意盎然,烈山、卧牛山、花山等景区成为群众休闲好去处,10公里“皖北川藏线”成为网红打卡地,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走向深入。
烈山区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加速总长42公里的龙脊山环山消防通道建设,加强森林防火物资储备,推行“防火码”进山入林,健全山有人管、责有人担、火有人扑的森林防火体系。加快森林消防队伍正规化建设,建立区镇两级防火员队伍和450人的应急义务扑火队伍。深入一线督查巡查,累计巡山护林6500余次,确保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内。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资源破坏行为防范。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做到一山一坡、一园一林、一树一木专人管护。对全区20余万亩森林资源建档监管,推进涉林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机衔接,形成联动共管的良好格局。
完善“七步造林法”,在石头缝里栽植侧柏、刺槐等苗木30多种600多万株,成活率95%以上,造林“禁区”石质山披上绿衣,为全市跻身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作出贡献。坚持“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对7条河流增绿补绿100余公里,完成7条道路70余公里森林长廊建设,建设农田林网林带200公里。开展“千村万树”“森林进村庄、经果林进庭院”等行动,推动“四旁四边四创”造林绿化,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借助市场化手段,推行4800余亩河滩地复垦复绿工作对外承包,增加河流沿岸村集体经济收入126.88万元,实现农民增收、生态支撑等功能。融资建设石榴特色小镇、龙脊山景区等重点项目,举办石榴文化旅游节、秦楼桃花节等活动50余场次,年均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以绿色经济发展护航植树“增绿”。
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封山育林工程,大力营造混交林,年均完成低产低效林改造3500亩、省级封山育林10000亩、森林抚育4000亩。坚持在保护中谋发展,累计修复三五山、泉山等采石宕口26处面积7530亩,美化彩化山场3万余亩,全面禁牧禁葬,实现由“绿起来”向“美起来”转变。对全区791棵古树名木建档挂牌,落实专项资金,让每一棵古树得到高质量管护。加大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力度,辖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不断丰富,森林生态功能持续增强,已有各种植物80余科、鸟类20余种以及松鼠、草兔等动物10余种。将林地(湿地)保有量等指标纳入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辖区征占用林地审批率达100%,确保林地(湿地)面积不减少、生态功能不减退。推进南湖、化家湖等荒草废滩治理,建成融自然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南湖4A级风景区,创造采煤沉陷水域的凤凰涅槃。
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并通过治山治水、补绿增绿,塑造山水相连、林城相依的人居环境,先后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全国经果林建设百强区”“中国软籽石榴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名片。石榴特色小镇、七彩和村农旅小镇获评省级特色小镇,石榴文化旅游节获中国旅游大奖,培育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个,乡村振兴成效显著,知名度、美誉度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