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肖干
通讯员 周明
本报讯 今年以来,相山区法律援助中心聚焦居民身边所需、心头所盼,创新打造平台,组建专业队伍,推行“五微工作法”,切实把法律援助民心工程工作送到居民家门口、心坎上。
搭建“微平台”。推进“法律援助联络点”向自然村、组,以及城市小区、密集场所等延伸,充分发挥贴近群众的工作优势,为群众及时解答常见法律问题,提供专业法律意见。全区建成“法律援助联络点”88个,真正让法律援助服务群众触手可及。
提供“微便利”。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镇(街)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等设置无障碍通道、等候区、私密会谈室等功能区域,配备雨伞、老花镜、急救药品等物品。提倡微笑服务,规范服务用语,进一步提升服务形象,为来访人员提供良好环境和温馨服务。
组建“微分队”。将服务平台“前移”、力量“下沉”,分别组建以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村(居)法律顾问等为主的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小分队。常态化深入村(居)走访宣传,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做到法律援助服务“零死角”“全覆盖”,让法律援助服务更加暖心。今年以来,入户走访宣传700余户,提供上门服务17人次。
制作“微菜单”。推行服务事项“菜单”式管理、“点单”式服务,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围绕法治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事项,精心制作服务清单。连同法律援助范围、申请材料、工作流程、律师和法律工作者的专业特长等基本情况,在醒目位置公示,根据需求提供一对一、点对点法律服务,使法律服务更加精心。
推送“微讯息”。利用“法润相山”“法在身边”微信公众号等,不定期推送《民法典》《法律援助法》及日常典型案例、风险提醒等法律法规、服务讯息。今年以来,推送各类法律服务讯息1100余条,进一步推动群众依法维权,营造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切实提升法律援助工作的知晓率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