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10日

第A08版:

不能忘记的牺牲

——记抗大四分校在濉溪县双堆集苗庄的一场战斗

周杨

1941年5月3日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第一工作团在东撤的过程中,于安徽省濉溪县双堆集西南苗庄与国民党顽军遭遇,一中队一百余名学员为掩护校部和女生队与国民党顽军激战两个多小时,伤亡及失散大部,史称“五三”战斗。

由于军史上把战斗发生地苗庄描述为“蒙城县东北”,所以在濉溪县当地的历史上很少有此次战斗的记载。为探寻这场鲜为人知的战斗,笔者在工作之余多次到战斗发生地双堆集镇苗庄村,走访战斗目击者,勘察当年战场地形,记录流传在村民中间的一些故事。同时翻阅了大量关于抗大四分校的资料和战斗幸存者的回忆材料,真实地还原出这场战斗的经过和具体细节如下。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是由著名军事家彭雪枫一手创办的。1938年9月30日,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于河南省确山县竹沟誓师东征豫皖苏地区。为培养基层干部,1939年初创办了随营学校。新四军游击支队后来改编为六支队,随着部队的迅速发展壮大,豫皖苏根据地的建设也初具规模,军队及地方干部缺少的问题也迫切需要解决。为此,中央决定将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扩建为抗大四分校。

1940年3月18日,抗大四分校第一期在永城南麻冢集举行开学典礼,分校领导干部多由新四军游击支队首长担任,彭雪枫兼校长,学员有900多人。经过6个月的紧张学习,1940年9月15日,第一期学员顺利毕业。

1940年11月7日,抗大四分校第二期在位于涡阳县北部的牌坊集开学。第二期学员约900人,编为2个大队,辖6个中队和1个女生队。第一、二、三中队为军队干部队,第四、五、六中队为地方干部队,女生队隶属于校本部。彭雪枫师长仍兼任分校校长,刘清明任教育长。其中女生队共有学员80人左右,队长解少江。四分校建有学员俱乐部,主任由来自时任宿西县临涣集的地方妇女干部汪木兰担任。

第二期诞生在战乱之秋,刚开学不久,即当年的12月12日,在萧县、永城等地区就发生了“耿(蕴斋)、吴(信容)、刘(子仁)”叛变事件,使豫皖苏根据地遭受了重大损失。

1941年初,蒋介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此时豫皖苏边区也成为国民党顽固派重点进攻的目标。国民党调集7倍于我的兵力(9个师20万人)由南往北向我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企图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四师处于日、伪、顽夹击的严峻形势之中。边区党政军民奋起抗击,经历了严酷的“3个月反顽斗争”。

面临严峻的形势,校领导根据师长兼校长彭雪枫“一边进行教学,一边准备战斗”的指示开展教学工作。

四分校从2月份开始,组成3个工作团,也就是三个梯队,分散隐蔽与敌周旋,并利用战斗空隙进行教学。师生随敌情的变化,昼蔽夜行不断转移。校部、一中队和女生队编为第一工作团,由刘清明教育长率领随师部活动。

1941年4月25日,新四军第四师主力奉华中局和军部的命令,撤出涡河以南及津浦路西地区,转移到津浦路以东,巩固发展皖东北抗日根据地。

5月1日晚,抗大四分校接到师部的指示,要求分校先转进到“准上”地区待命,伺机再转移到津浦路东。

5月2日晚,第一工作团将近300人转移到了濉溪县双堆集西南苗庄附近。因情况不明,又与友邻的四师十一旅没有联系上。当时部队已非常疲劳,夜间又下起了雨,女生队住在苗庄西侧房屋条件较好的地主苗友仁家,一中队住在庄子东侧苗立勋、苗立本等几户农民家里。一中队有110多名学员,中队长杨再林,政治指导员杨致平。自从反顽斗争开始,该队就同校部、女生队一起行动,实际上是担负起了警卫校部和女生队的任务。

5月3日晨,按照战时惯例,天刚亮学员们即起床打背包,做好待命准备。各班正准备做早饭,突然听到南面传来一阵急促的枪声,随即校部传来命令:“紧急集合于村北头!”全队迅速轻装集合。

原来是我工作团担任警戒任务的侦查员发现国民党顽骑八师部队自东南双桥方向往西追赶新四军骑兵,由于侦查员骑乘军马所带的马驹被敌军发现,并过早向其射击,暴露了我军驻地,顽军随即分兵从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向我苗庄驻地发起攻击。

紧急情况下,教育长刘清明从全局考虑,果断命令:一中队负责牵制和阻击敌骑兵2个小时,掩护校直属队和女生队向苗庄西北地区的十一旅靠拢,待大部队转移后,再分批交替撤退。

一中队学员都是部队选送的营、连级干部,其中还有15名红军干部,战斗力很强。但这一带是平原地区,有利于敌骑兵运动,地形对我方极为不利,而且战斗刚打响,据守村口的全中队唯一的一挺轻机枪就出了故障,火力大大削弱。

面对十倍于己的强敌,一中队的同志们坚定沉着,以屋顶、树干和墙基为依托,顽强地抗击敌人。由于学员们所携带的武器多以手枪为主,还有一些老式步枪。激战一个多小时以后,学员伤亡很大,弹药也耗尽了。危急时刻,政治指导员杨致平带着以红军干部为主组成的手枪班,甩掉手枪,捡起牺牲同志的步枪,带头跳下屋顶,进行反冲击,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霎时全队士气大振,学员们个个犹如猛虎扑食,与敌人殊死搏斗。在平原地区,没有重武器和完备的防御工事的情况下,普通步兵在骑兵面前进行冲锋是无异于自杀的行为。但一中队的学员们以大无畏的气概、舍我其谁的必死精神冲入顽军骑兵队伍中,与敌激战两个多小时,终于胜利地完成了阻击任务,掩护了校部和女生队安全转移。因敌众我寡,除中队长杨再林及丁仰琪、白飞、傅玉德等十几位学员突围外,其余伤亡或失散。

现年89岁的中苗村薛学彬老人,在战斗当天蔽在门后面目睹了新四军战士和“马回子”(当地对顽军骑兵的称呼)殊死搏斗的过程,战后还捡到一把手枪,后来交给当地的游击队长。

在一中队全体学员用鲜血和生命为战友们争取的两个多小时的撤离时间里,刘清明指挥校部队和女生队沿着村后的斜沟向西北急速行军五十多里,撤到蕲县集附近浍河南岸的一个村庄,脱离了危险。午后13时许,根据侦察的结果,得知敌人已向西去,四面已无枪声,才停下来体息,向群众要了一点吃的东西,稍事休整。

当天,在距苗庄东北五六里路的三和集驻扎的第二工作团第四、六中队在听到枪声后,随即集合部队,向北转移至南坪集附近隐蔽一天,未受损失。但以第三、五中队和校政治部组成的第三工作团5月3日下午在蒙城东北的李庄、陶庄(现为陶李庄)一带休息时,突然遭敌骑兵包围,我干部学员大部失散或被俘,只有少数突围。

一天时间内抗大四分校在两个地点遭敌袭击,师生伤亡损失近300人。这是建校以来所遭受到的最大损失。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全校师生经受住了反顽战斗中最严峻的考验。

战后苗庄村民们收殓了胡敬旃、周武烈等8名牺牲学员的遗体,掩埋在村北一个名为“小白坟”的荒地里,为避免敌人破坏,地面上没有留任何标识。

指导员杨致平被敌人的马刀砍中头部四刀,昏迷在村口井台上,战后被村民发现,立刻通报校部派来侦察战况的濉溪县本地学员丁仰琪。丁仰琪指挥乡亲们将杨致平抬到庄里,并把他安置在一位老大娘家里休养一段时间,后被村民用小推车送到三十多里外的任集养伤。三个月后伤愈归队。彭雪枫师长曾亲自前往看望慰问。他那贯穿额头的伤疤成为抗大的一道风景,被学员们称为“不怕敌人马刀的教员”。杨致平解放后一直奋战在教育战线,曾任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六十年代回到过苗庄,缅怀当年牺牲的战友。

“五三”战斗后,抗大四分校转移到皖东北抗日根据地位于洪泽湖畔的祖姚庄继续完成学业。1941年8月30日,经受了血与火考验的第二期学员毕业。

从现有资料及幸存者的回忆录可知,一中队一百多名学员除十余人突围外大部伤亡或失散,而苗庄村民却只在战后收殓了八具烈士遗体,那么其余学员的下落在哪里?

根据现场走访获取的信息分析,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使一些学员能够幸存下来。

一、“五三”战斗是一场遭遇战,国民党顽军起初并不知道抗大学员驻扎在苗庄,其作战目标是新四军11旅的骑兵。只因为一中队不慎暴露驻地,敌军才临时改变计划,对其进行攻击。由于是场遭遇战,双方激战一段时间后,敌人匆匆西去继续追击,少部分学员得以突围。

二、据村民回忆,当天为农历四月初八,村东北十余里外的罗集逢庙会,因为战斗,大量赶会群众滞留在村子西侧,一些抗大学员隐蔽在民众之间得以幸存。

三、当敌人离开时,新四军及当地党组织就安排人员到战场去收容,在麦田里还救回几名幸存的重伤员,五月份麦子已经快成熟,一部分学员利用麦田的掩护逃过敌人的攻击。

幸存的学员因没能及时赶上大部队而失散,学校在统计战斗损失时被列入伤亡数字里。所以就有了一中队学员大部伤亡损失的说法。

八十年过去了,苗庄和周边其他村庄一样,依然静静地俯卧在皖北平原上。时间抹去了一切痕迹,却无法抹去记忆,关于当年那场战斗的故事一直在苗庄村民口中传颂。

由于战斗发起的比较仓促,战斗结束后敌我双方就匆匆撤离,军史上有关记载也比较零散。特别是因为地理辖区的变更,对于战斗发生地的描述比较模糊,“五三”战斗就这样逐渐淡入历史的深处。当年被村民安葬的八位烈士,为了防止敌人报复,没有做任何标记,至今也没能建设纪念设施。

从2007年起,四分校一中队队员后人牛占位、朱小平等人曾数次前往战场遗址进行考察;近年来,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四师分会副会长孟秀玲教授又联系到永城胡敬旃和萧县周武烈两位烈士的后人,准备申请对苗庄“五三”战斗牺牲的烈士遗骨进行发掘、甄别,以安放到烈士陵园。

笔者每次去苗庄都会被感动,感动于烈士的牺牲,感动于村民的热情。苗庄村民就像八十年前积极抢救新四军伤员那样踊跃,他们感恩于烈士的牺牲,更在积极地为烈士遗骨的安置出谋划策。

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为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开发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中共淮北市委宣传部、淮北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全市开展红色资源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淮北市已经在全市范围部署开展红色资源普查工作,苗庄“五三”战斗遗址也在重点关注之列。

感谢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孟秀玲教授,淮北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郜快老师,和宋传文、张庆梅老师提供的帮助。

参考资料: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史》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9年9月版

《新四军第四师大事记》 陆军第21集团军编印 1989年12月版

《抗战在淮北》第五辑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2年12月版

《抗大四分校史资料选编》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0年9月版

《双堆区志》1987年12月版

2022-08-10 周杨 ——记抗大四分校在濉溪县双堆集苗庄的一场战斗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117293.html 1 3 不能忘记的牺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