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吴永生
久负盛名的临涣酱包瓜,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百余年历史。酱包瓜又称菜中菜,属于酱腌菜制品,系选用临涣当地优良的包瓜为皮,8种纯天然食材作馅料精制而成。
清光绪初年,南京人潘孝武父子来临涣集开设“园昌斋”酱园店,制成临涣酱包瓜。它以香、脆、嫩,酱味浓郁等独特风味而闻名。清末有诗人题诗赞曰:“瓜风送香气,蜂蝶乱飞云,食之包瓜后,忘却故乡人。”
“酱包瓜选料考究、制作精细,从选料、挖瓤、盐渍、沥盐、配料、填料、手工扎合、酱制到成品,多达二十几道工序,全部是手工制作。”近日,在濉溪县临涣镇,周家酱包瓜第七代代表性传承人周宗民向记者介绍。包瓜春季播种,6月底至7月初采摘,筛选1至1.5斤丰满滑润、老嫩适中的鲜瓜,随采摘随加工,不过夜,以保持瓜的鲜度和脆嫩。制作时将鲜瓜切盖去瓤,用食盐入缸初腌,日晒夜露10至15天,捞出瓜壳沥盐待用。接着,把馍打碎成粉培制瓜壳,一层瓜壳一层馍,培制60天,馍吸收瓜壳的水分、盐分培成馍酱,包瓜壳即酱培完成。随后,将馍酱洗去,包瓜壳成琥珀色,晶莹剔透。最后将加工好的“酱八宝菜”,即酱杏仁、酱花生仁、酱黄瓜、酱莴苣、酱生姜、酱培瓜、酱豆角、石花菜8种优质酱菜配料切碎调配,装入酱培成熟的瓜壳内,盖上瓜盖,用棉绳扎合,其成品色泽光亮、脆嫩清香,入口清爽、咸甜适度,酱味浓郁、南北皆宜。
“周家酱包瓜选用临涣当地包瓜,浍河两岸特有的泥土及浍河水浇灌生长出的包瓜味道馨香甜美。”周宗民介绍说,每年他们向村民预定30亩地的包瓜,一亩瓜地产量在5000斤左右,收购为0.5元一斤,一亩瓜地能收入2500元左右,比种植粮食作物多收入近一半。酱菜配料及其他酱腌菜制品用的蔬菜也是从临涣当地村民处收购的。另外,周宗民还有3家酱菜销售实体店、一家酱菜加工坊,可带动12名村民就业。
如今,精心制作的酱包瓜搭配多种酱菜制品,真空包装的礼品盒成为了当地佳节馈赠礼品。下一步,周宗民计划依托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推动产品全国市场,进一步打响“临涣酱包瓜”品牌。